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17:25:00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和为孝?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对于生活在家庭中的人来说,孝主要体现在事亲上,即对父母的奉养上.那么怎样奉养才算孝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纪孝行章》).“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亲章》).也就是要以爱敬之心奉养健在的父母,要以哀戚诚敬之心祭奉亡故的父母.子有爱敬之心,则父母乐;子有哀戚诚敬之心,则在天之灵安.这就是孝.
除了直接奉养父母以表爱敬之心外,作为个人,事亲者应具有怎样的修养和品行呢?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是父母所给,不能损伤,即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其次,要立身行道,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用扬名天下后世、光耀父母来体现自己的孝,这也是孝的最佳表现形式,是“孝之终也”.再次,对待父母以外的人,也要尊重,不能得罪.即“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天子章》).第四,不论环境怎样,都要不骄、不乱、不争,即所谓“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同类)不争”(《纪孝行章》).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患.具备了上述四条,能够使自己不受伤害,使奉养父母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为父母增光,从精神上对父母进行安慰并使之快乐.实际上,《孝经》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协调好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和批判.
有孝就有不孝.《孝经》倡导孝,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针对不孝而言的.《孝经》所说的不孝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只重视物质供养,而不重视对亲人精神上的安慰,犯上作乱,骄横妄为,最后导致自身罹祸,即“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纪孝行章》).此外,还包括对父母的一味顺从.面对父母的错误主张或行为,如果不去劝阻或制止,必会使父母陷于不义之地,这也是不孝,如文中所说:“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争章》)在这里,《孝经》用辨证的观点,对孝的内涵做了更全面的阐发,使人对孝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后世愚儒所不敢言的.
人不仅生活在家庭之中,而且生活在社会当中,在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那么人在社会中如何体现自己的孝呢?《孝经》对不同地位的人分别进行了论述.首先,天子之孝是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恪尽孝道,还要推而广之,以此教育人民,规范天下.正如《天子章》所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诸侯之孝则不同于天子,他应做到“在上不骄”,“制节谨度”,这样,“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社稷和其民人”(《诸侯章》).保住社稷和人民才是诸侯之孝;作为辅佐国君的卿大夫,他的孝完全体现在言和行上,言行俱遵行正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这样才可以保住宗庙(见《卿大夫章》);士是统治集团中的“基层群众”,他的孝可以用忠、顺二字概括,即《士章》所说的“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庶人之孝则与上述诸人都不相同,他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庶人章》).也就是说,按照春生冬藏的规律进行劳作,是庶人之孝.
很显然,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是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孝,是孝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换言之,一切社会生活都可用孝来解释和衡量.用孝来规范社会、规范政治生活、协调上下关系,一句话,以孝治国,是《孝经》所极力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