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05:05:35
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习题~
《土地的誓言》->想起关东原野->( )->魂牵梦绕的故乡—>( )->眷恋乡土的爱国情
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习题~
(一)作家作品
端木蕻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东北作家群”的文学派别.“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许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作者相继流亡到了关内.他们带着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家仇国恨和故土之思的双重情感.
(二)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题材广泛,可以写真人真事,也可虚拟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挥洒,如行云流水;结构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质朴清新,或斑斓绚丽,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散文,是闪现的思维火花,展现的情感波澜,再现的时光往事.
(三)层次结构
教学设计>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
第一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由战斗而牺牲!
(四)中心意思
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五)写作特点
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并将倾诉对象拟人化;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营造教学设计>文章的画面之美;叙述的方式与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教学设计>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六)解释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和“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超出了常规,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一、明确该词的本义;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义和语境间发现词语具体确切的含义.“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在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
“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和“飘荡”、“回响”等词又有何不同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但它却已被埋葬在了故乡的田垄间.因此,用“埋葬”一词就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七)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深层的理解是,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