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叙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生与演变,从皇权与相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14 07:22:27
叙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生与演变,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分别叙述。
叙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生与演变,从皇权与相权、
解题思路: 您好,首先对您勤学好问的精神表示欢迎,希望解答使你满意。
解题过程:
君权和相权

1汉代:“中朝”与“外朝”、

(1)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

(2)汉武帝时,频繁任相,设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对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形成“中外朝”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有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军权的作用。

概括汉朝政治特征: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2、唐朝时期的相权: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解释三省的职责,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参政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3、宋朝:“二府”

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割据混乱局面教训,不断削弱和分割相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宋朝从三大方面来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君权和相权互动的趋势: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度、察举制度、科举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县制立体图,说明世官制度的运行情况。世官制不等于分封制:一无土地,二官职不能世袭。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权为世家大族控制,底层优秀人才无法进入政权参政。

2、察举制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是看德行和才能。

(1)汉武帝征召

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张謇的故事。

征召的弊端,插入东汉时期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清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将怯如鸡。说明征召制度到了后期,弊端丛生,征召权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参考标准。如,才学、相貌等等。比征召制要公正客观一些。但后期还是显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把察举制时代仅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举制的优点,考试一视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给底层民众参政提供了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扩大了统治基础。

分析科举制的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地方行政区划:郡、县(道);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唐地方行政区划:道、州、县;

宋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或简称为省。

行省即中书省派到地方的临时机构。出示元朝地图,地域辽阔,如果都到首都汇报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设立行省。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