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一篇800字的人物传记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7 23:40:21
一篇800字的人物传记的读后感
<范仲淹传>
一篇800字的人物传记的读后感
风流天下闻——读《宋氏范仲淹传》有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最有名的一句话,而范文公用其一生将这句话持之甚笃,终身实践.范仲淹出身于贫寒之家,关于他发奋读书的励志故事广为流传.宋史中,这段经历却只用短短两句话一笔带过,“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范仲淹读的书有多么多,而是通过侧面描写,选取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冬天读书时,用冷水洗脸,使自己清醒;第二个是没有食物,就“以糜粥继之”.经过长期如此刻苦的学习,可以说范仲淹在儒家所强调的“修、齐、治、平”等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进士及第后,范仲淹走的是传统中国文人的老路,就是“学而优则仕”,待学业有成便迫不及待的进入仕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本用来形容三国名相诸葛亮的名句用在范仲淹身上一点也不逊色.首先,范仲淹是以一个文官的身份进入朝堂做官,在政务处理上,勤勤恳恳,忧国忧民.像对江、淮京东蝗灾、旱灾以及对苏州水灾的处理等等,不一而足,但都有相当的成效.“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募人兴作,未就,寻徙明州,转运使奏留仲淹以毕其役”.范仲淹治理水灾,以疏导为主要手段,将太湖之水引向大海,工程还没有建完,却又有调令,然而转运使却上奏请留,足见范仲淹在治水这一方面的才干.“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这件事上不仅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能力,还有做事有始有终的一种精神.在进言进谏上,他敢于直言劝谏,用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敢于与朝廷权贵抗衡,如吕夷简执政时期,范仲淹曾上《百官图》,对当时近臣任用之权多由宰相掌控的现象提出意见.他道:“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这样的话当然引起了宰相吕夷简的不悦.而之后在仁宗与大臣论迁都之事的时候,吕夷简也毫不客气地指责范仲淹“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的说法为“迂阔之论”.不过吕夷简的举措并没有另范仲淹就此罢休不语,相反他却上疏四篇文章以“讥切时政”,这更是引起了宰相的“怒诉”.范文希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是锋芒毕露,没有采取任何婉言,直接与宰相叫板.虽然效果不一定好,但范文正公的勇气必定可嘉.同时范仲淹还敢于对皇帝直言进谏.在又立太后这件事上,范仲淹曰:“太后,母号也,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这个其实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已经涉及了皇室内部问题,范仲淹在这个问题上,还是采用的委婉进言的方式的,巧妙的运用“天下人”的评论,让皇帝心中自己衡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有特殊性的,因为这件事其实已经触及皇权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集权制度下,任何一个皇帝都是不可能将皇权委于他人的,范仲淹很可能已经摸清楚皇帝的心思,才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范仲淹的进言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历尚风节”,这些都“自仲淹倡之”.
范仲淹除了在朝堂上有杰出的才能上,在战场上也别有其独特风姿.他既注重用兵策略,又重视战争区域百姓(不分种族)日常生产、生活.这是让我最为佩服范文正公的地方,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范仲淹一直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官形象,他在军事上的才能鲜有人知.范仲淹不畏艰险,敢于上阵杀敌,保卫国家.“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到了战地,“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范仲淹提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他有考量、有卓见,颇有大将之风.“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军队与人民之间,互济互促,互通有无.“春夏徙兵就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他抓住战机,胆大心细,勇中有谋.“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不敢邀功,谦虚谨慎.从上面的文字,我可以说是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范仲淹,文人的优雅与武将的武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完美而毫无瑕疵.在《宋氏范仲淹》中,详细叙述了范仲淹“上十事”,他的“十事”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以及人才选拔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个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受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敢于用一种革命家的气质用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不仅是针砭时弊,而且将理论上升到一个实践的层次,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范文正公真正实践了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另一句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宋氏范仲淹传》)范仲淹谥号“文正”再恰当不过,其人格魅力至今还在影响后人,其人物风流至今还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