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杜甫关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的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1:29:10
杜甫关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的资料
杜甫关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的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让我非常惊喜,眼泪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儿女,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杜甫54岁.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诗词评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赏析
杜甫是中国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说,由一千多首杜诗组成的“诗史”是一部“沉郁顿挫”的交响曲,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下简称《闻》诗)则是其中一段精妙绝伦的小快板,或者说是舒畅流利的华彩乐段.“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生平第一首快诗也!”“第一首”的说法似乎失之偏颇,但用一个“快”字来概括《闻》诗的艺术特色,倒是十分恰切的.
首先,基调欢快.就基调本身而言,不管是欢快还是悲戚,以及其他,在这一概念上,不是评价艺术水平优劣的标准.我们所说的是,其一,前面已提到,《闻》诗一改诗人过去惯常的调子,一经对比,欢快的特色就特别明显了;尤其要强调的是,该悲戚则悲戚,该欢快则欢,即“感情是诗的生命”,“凡作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为疲驴”(袁枚:《随园诗话》).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他尝到了战争带来的万般痛苦,本来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颠沛流离: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杜甫:《客夜》).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杜甫:《有感五首•之一》).当望穿双眼终于“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有如大坝开闸,有如高山飞瀑,诗人积蓄已久的感情迸发了——回首往事,瞻望前程,国家将结束战乱,人民将乐业安居,诗人自己也将回到故里,还什么比这更感庆幸的呢?这一切,决定了一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欢快基调.由于是诗人的真情实感,诗歌也就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其次,行文畅快.正因为诗人动了真情,所以,文思如泉涌,由初闻喜讯,直至规划返回故里的路线,乃一气呵成.但只有感情的因素,是远远不行的,畅快,还借助于诗人极其高超的艺术功力,才得以信手拈来,皆成妙句.诗人精审地选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穿”、“便”、“下”、“向”等一系列动词、介词、副词(包括词组),使全诗语句流畅,气势贯通,形象地体现了“快”的特点.单是一个“穿”字,就令人称奇——既突出了想象中船行峡谷的快捷,也逼真地写出了诗人似箭穿行般的归心.如果换用其他的动词,恐怕不能达到现有的艺术效果吧.杜甫的诗,本已是字字珠玑,上述这些,当是珠玑中的上乘了.再看三联对仗,每联俱佳,自不必说:颈联出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上承“喜欲狂”;对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下接具体规划返乡路线的尾联——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果,把上下句间弥合行天衣无缝,真是令人叫绝.尾联的流水对,以四个地名作对,且按水路陆路的时空顺序出现,更是妙趣天成.
再者,色彩明快.文学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文学又和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不同,文学形象是借助于语言为工具塑造出来的.正因为这样,原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文学具有“二重性”,即:“作家和读者”“两方共同参加创作”,也如像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尽管《闻诗》无一句写景,但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读了这首诗,经过“再创造”,头脑中会清晰地显现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来.如果写分镜头剧本的话,该诗可依次分解为:飞报喜讯图、喜泪盈巾图、回家欢乐图、高歌狂饮图、春日启程图、“剑”外返“洛”图.后者,还可无限分割下去.这一幅幅画面,都色彩明快,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真可谓:快诗一首传千古,诗圣遗风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