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共多少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22:19:09
共多少卷?
共多少卷?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内经》、《海外经》8卷,《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其中《五藏山经》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也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地理巨著,包含了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与《易经》一同被称为我国历史上两本地理奇书.《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东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中,认为该书出于唐虞之际,系禹、益所作,但后来北齐《颜氏家训-书证篇》,据《山海经》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地名,认为绝非是禹、益所作.自《山海经》编成以来,因为内容奇特引起误解,被视为荒诞之作,长期弃归于小说之列,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佚失甚多.《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内经》、《海外经》8卷,《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其中《五藏山经》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也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
《山海经》中所述“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1],强调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也暗示了当时铜铁矿的主要用途----战争.同时其又写到“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2],虽然这些数字只是概括性的叙述,但却说明了华夏大地的矿藏的丰富,也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只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生产关系的局限,并未形成科学的体系.
事实上,古人对矿产资源的了解并不仅限于它的分布情况.《山海经》的作者记述了100余种矿产,并根据当时的认知水平根据金属的颜色、质地将金属矿藏分为金、石、玉、垩四类,另外还总结了各种找矿的有效经验,如不同矿产分布的“阴阳”关系.《西山经》载“符禺之山(今陕西华县西南),其阳多铜,其阴多铁”,“泰冒之山(今陕西肤施),其阳多金,其阴多铁”.《中山经》:“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密山(今河南新安县)“其阴多铁”; 《北山经》:“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多铁的都是山的阴面,也就是说古人已经注意到矿藏的分布情况是与埋藏地点的地理特征相联系的.这是一种巧合吗?或许不是,古人要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了,也许他们已经从找矿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矿藏分布的规律了吧.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就在使用铁矿石制成的红色颜料(Fe2O3,赤铁矿),广泛用于纹身等社会活动或巫术活动中,以及制陶、染丝、染皮革上.
古人通过开采实践总结出来“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3],也就是两种相关的矿藏往往蕴藏在一处,依据上下位置的分布可以相互推测,又如“其上多玉,其下多铜”[4]等等.对于产生于河流中的矿藏,多先叙述其水,而后可知其水中如何如何,如“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5].
古人的智慧是不容我们低估的,以上关于矿藏储藏的经验是古人通过开采实践总结出来,让现在矿物学者感到非常好奇.《山海经》中还有对各种金属性质的描述,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就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
《山海经》中的记录多以颜色、纹理来命名矿物的.“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练不轻,从革不远”,说明“金”只是各种含金矿物的统称.事实上金矿确可细分为黄金、赤金、白金三种,因为黄金为较纯的金矿,所以“为之长”,是金矿开采的首选,而金矿中含有银、铜的就分别称为白金、赤金.
《山海经》中关于银矿的描述中似乎只提到“赤银”,而铜矿中有蓝铜矿,世称芘石、紫石、蓝玉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所谓的欲火清碧,事实上可能多为含铜的矿石,例如“虎山其阳多玉”,而据勘察其为铜矿.《山海经》中关于铁矿的描述较少,而对锡矿的分类则包括了赤锡、白锡两种.虽然古人意识到了由于矿物成分和品味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但他们主要将这一经验用于找矿,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发展出现代化学,实在是一大遗憾.
《山海经》不仅有对金属矿产相关的描述,对非金属矿产的认识和应用也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山海经》中有对大理石资源的记载,如“岷山其下多白珉”[6].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山海经》中有了煤的记载,并称煤为“石涅”,《西山经》 “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这些地区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正确的.
《山海经》在对矿物晶形描述的同时还指出了其产地,书中金矿共出现144次,银矿出现2处,铜矿出现36处,铁矿出现34处,锡矿出现5处,玉出现110处,又有白玉12处,水玉7处,苍玉9处.《中山经》中发现的产地最多,可能因为其位于京城附近,发现较早,开采较易,了解也更深入的原因吧.此外,《西山经》中的新疆地区和《东山经》中的山东半岛也有为数不少的矿藏,前者以玉为最多,几乎遍于瑰江之山等名山,为古来传说产玉的名区.新疆为羌族的发源地,又是封禅的圣地,尤其玉与黄帝的神话更有密切的联系,而山东半岛附近是夷族活动地区,说明矿产的发现与开发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对矿藏量的多寡,含量的精纯等,也缺少科学的分析,但就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这已经相当不错了,算得上是一份极为珍贵的藏宝图了.
由于《山海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字句错讹,加上《五藏山经》所记述的当年地貌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地名的变更和不同时代的观念代沟和语言文字所承载信息的变换,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看懂《山海经》了.今天绝大多数人不但不知道《山海经》是中华民族第一历史宝典,反而将《山海经》视为荒唐不可信的可有可无的怪书.其实不然,《山海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在翻读《山海经》时,你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在超越时空的限制,神游于古代世界,经历奇山异水,了解古代矿藏的分布,各种奇人怪事等等,你会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激动.
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李约瑟说过,“《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帝禹时代国土资源考察活动的成果被基本完整地保存在《山海经.五藏山经》的文字中,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种人类文明活动的信息聚集物和物质载体,那么《山海经》也具有同样的价值.它是记录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最珍贵的历史典籍之一,是与金字塔、兵马俑同样重要同样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那是来自远古的信息,我们有必要仔细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