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白龙马是什么人变化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7:34:32
白龙马是什么人变化成的?
白龙马是什么人变化成的?
白龙马简介\x0d  白龙马,西游记中人物.白龙马本是西海龙王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触犯天条,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憎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x0d  《西游记》以其奇幻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形象、诙谐幽默的笔调和妙趣横生的语言吸引着众多的学者研究,在“游戏中暗传密谛”(《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第十九回总批)〕,在神幻、诙谐之中蕴涵着哲理.但研究者往往只把目光聚焦在了取经四人“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僧”之上,很少去关注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白龙马.其实,不论是从作品渊源.结构篇章还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哲义角度来看,作为“五圣”之一的白龙马在作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和蕴涵着丰富哲理.现在,虽然有研究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往往或是一笔带过,不加深究,或是从片面而浅论,不做专述.我在细读作品和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白龙马这一形象有了一些浅陋拙见,现在就摆出来,以求赐教.\x0d知识拓展\x0d  小白龙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无奈他不识唐僧和悟空,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白龙马形象的来源:(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白龙马形象:西游记的漫长成书过程,其实就是将唐朝和尚玄奘到天竺国求经过程不断进行艺术加工和神化的过程.玄奘取经是唐朝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贞观三年起的十七年间,玄奘法师为追求佛法真义,前往天竺,历经百余国,取回经文657部.而在这一原型事件的最初记载中,取经的队伍就只有他和一匹马.而在后来由其弟子慧立、彦宗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漆鞍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即换马.”的记载.这与西游记第十五回所写的情节颇有渊源.只不过此处所换为一赤马.在随后的宋代的西游作品中,才逐渐出现“猴行者”、“深沙神”等形象.在元朝的杂剧中,亦有了关于换马的记载,“吴昌龄的杂剧,便和吴氏书渐相近……木叉售马一折,和吴氏小说收龙马事同.”这显然就可以看出白龙马这一形象和《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是紧密相关的.当然,作为神魔小说代表作的《西游记》虽然充满了奇幻色彩,但是还是有最为真实的生活来源的,毕竟神话不过还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白龙马这一形象也不例外,他也是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关于白龙马的原型,我们在作者的生活环境中可以找到许多的线索.据记载,在作者的居住地,有“白龙潭,在巨平山当中,崖底方三十步,水深丈余.旧有白龙潜中立祠祀,早祷辄应,今仍旧.”又有“龙祠在伊卢山西畔,名罅,有水科甚多,有龙潜于内,早祷辄应.”这些描写和《西游记》中白龙马所居住的鹰愁涧很是相近.从中可见,作者在平时的所见所闻中,或许早就已经有了白龙马的雏形材料,而这些材料的积累,就使得白龙马形象的出现成了可能.(二)创作传统、文化传统和白龙马形象: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龙和马都有着相近的意象关联.龙在先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被幻化成马的形象,用做马的功能,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超越现实的比照.“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这些都是以龙为骑的写照.吴承恩在《驻白云四阕》中有“白马骄嘶,不受黄金控,十二天街画里行……荣谈笑总变龙,退食以客.”在《送我入门来》中更说:“狗有三升抗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对于污浊社会的鄙视不屑和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使得文学家们有了对龙马的向往和渴求,而白龙马这一纯洁、飞腾、超凡的形象也正和这一品格相匹配.屈原在《离骚》中所写“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中的“玉虬”更是白色的无角龙,这和西游记中去角除鳞的白龙马更是绝妙之应.可以说作者有可能就是受了这种创作传统和典型形象的影响,才激发了白龙马创作的契机.另外,汉代“白马驮经”的典故和白马寺的传说对白龙马这一形象的产生也有影响,唐朝张继的《宿白马寺》中就有“白马驮经事已定,断碑残刹见遗踪”一句,白马和佛教有着很多的传说,而作为佛教故事代表的西游记和白马的渊源亦是很深.在《西游记》中设计白龙马这一形象,不但成了故事发展的必要,也成了艺术真实的要求.(三)白龙马形象的文本分析:我们必须把白龙马放在《西游记》这一作品中和其他取经四众统一来看.虽然白龙马在《西游记》中真正的亮相只有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崖意马收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第一百回“往回东土五圣成真”五次,但只是这简单的五次就已经使他的形象栩栩如生,生动鲜活了.\x0d  如果我们把这五次亮相连起来,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带有插曲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完整故事结构:开端是第八回自报家门,讲明自己是西海龙宫三太子的身世和犯罪之因;第十五回,误吃白马,斗齐天大圣,不畏行者之强,不惩匹夫之勇的归服过程是故事的发展;继而是第三十回的高潮部分,把白龙马刻画得更为有情有意,有勇有谋,\x0d  先是在绝境之中垂缰救主,弄酒舞剑,戏耍妖怪,虽没有成功但却充分显现了白龙马的机智和勇敢,接下来是受伤后规劝猪八戒请师兄救师,情真意切.“小白龙沉吟半晌,又滴泪道:‘师兄呵,莫说散伙的话.若要救得师傅,你只去请个人来.’”足见其不但意志坚定还可以顾全大局.并且,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白龙马有知人之能,他对孙悟空、猪八戒的性情和禀性观察了解的很是准确.而在第一百回中,白龙马彻底地走到了前台,不但回归东土以后,唐僧在唐太宗面前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而且白龙马还得到了“八部天龙”的称号,这个称号和猪八戒、沙僧比起来是不低的,可以说是对白龙马的肯定和定位,算的上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另外,在可以作为插曲的六十九回中的亮相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尽显白龙马的性格.“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成灵芝……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一个“跳将”的动作,再加一声“厉声高叫”,把齐天大圣的豪气和傲骨比将了下去,一句“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更彰显了白龙马超凡脱俗的品格.即使是玉帝、佛祖,在孙悟空面前又岂敢如此张狂,最后虽然还是为之,但也是“咬将那满口牙齿支支的响亮,仅努出几点儿,将身立起.”试想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中行者、八戒、沙僧三人溺尿戏妖怪的“酣膻之味”和“有些猪溺臊气”的情形,白龙马的尿反成了珍贵的救人良药和成仙妙方,两者比较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白龙马的品格在四个徒弟中绝对应为上品,并且应该是最接近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