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谁知道日本的丰臣秀吉那时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0:59:53
谁知道日本的丰臣秀吉那时的历史
谁知道日本的丰臣秀吉那时的历史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臣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亚洲扩张.《剑桥史》为丰臣秀吉的入侵动机做了辩护,认为日本当时只是企图占领朝鲜,并无侵略中国的意图.但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丰臣秀吉的目标是中国,例如丰臣秀吉为侵略中国制订了战略计划.日本侵朝前一年,即万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义智曾通告朝鲜国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贵国道路进攻明国,届时还请多多包涵与协助!”
  日本在数年内储备了大量的军粮、战船和火器,矛头直指邻国朝鲜,试图把朝鲜的三千里富饶江山变为日本的一个行省,使之成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桥头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企图在亚洲实施它的大陆政策.
  一泻千里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千余艘战舰已建造完毕,名古屋屯积了足够使用数年的粮草,三十万的军队在动员后已是整装待发.丰臣秀吉看来,一切已是箭在弦上,积蓄了数年的力量终于到了该要爆发的时刻.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15万兵力(按:不同史料给出的兵力数不一,根据《日本战史》的说法,用于作战的陆军兵力共为9万多人),大小舰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鲜.先头部队是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共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四月十二日,渡过对马海峡后,翌日凌晨抢摊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内,朝鲜海防重镇釜山、东莱、梁山等地相继陷落.其余沿海守军闻风而逃,朝鲜的海防线迅速崩溃.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军2.2万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1.1万人也相继在南部海岸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倾举国之军力,目的是速战速决,以强大兵力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
  日本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进.惊惶失措的朝鲜王廷,仓猝组织了8千人的朝鲜精锐在乌岭天险据守.朝鲜军队的布防尚未在乌岭山口展开,就被小西行长迅速突破.朝鲜将军申昱受命仓促集结了1万多人,在忠州背江与日军3万人激战,全军覆没.
  当朝鲜举国上下在陆地上溃散而逃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和他的军队在海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仗.这个人就是朝鲜名将李舜臣.李舜臣的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给日本海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噩梦.在日本陆军拿下王京后向北部乘胜挺进时,李舜臣率领他的海军于五月七日偷袭了停留在玉浦港的日本第二运输舰队的主力.此战焚毁日舰二十六艘,击沉五艘.第二日再战,又击沉日军大中战舰十三艘,李舜臣的舰队无一船被击沉!从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多次进行海战中,共击毁击沉日军舰船300余艘,杀伤无数.这是一个惊人的胜利.
  李舜臣在海战中的王牌武器是“龟甲船”.龟甲船船身的防护板由装有硬木制成,形似龟壳,故叫龟甲船.船身长34米,宽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外壳,并且裹上鳞状铁叶,可以抵御敌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顶盖上和甲板旁,装着许多尖锐的铁锥和尖刀,使敌人不易攀登.船头呈龙头形,内有两个或四个大炮眼,头尾都装有大型铁锥,可用来撞击敌船.这种龟甲船被现今朝鲜人称为当时世界最强的战船,在世界古代海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日军的作战主力舰船为安宅船,分为箭船和炮船两种.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门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绳枪.日本主力战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龟甲船弱,而且没有防护铁甲,所以在海战中一直落于下风.
  收复失地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两个多月以来,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应出兵援助朝鲜,争论不休.由于当年沿海长达百年的倭患,几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当年倭寇的凶狠顽强,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现在十数万侵朝日军全都是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况且明朝在庚子之变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面临过大规模的战争.能否战胜侵朝日本大军,明朝君臣实在没有把握.
  这时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传来,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明朝上下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东洋强人的野心.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明神宗的角度来看,自然绝不能容忍丰臣秀吉的野心.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在上疏中说,“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达成了“迎敌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识.
  由于不了解敌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千出征,副总兵祖承训(即明亡时总兵祖大寿之父)率骑兵3千继后.史儒进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误中埋伏,适逢大雨,火器也无法发挥作用,后全军覆没,史儒力战牺牲.后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乘敌不备,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全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明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宁的老爷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
  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刘綎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这4万军队在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五日,大军进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当时日本守军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共1万5千人,配备了火绳枪等火器.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李如松同时部署明军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据说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届时全力轰击日军阵地.
  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响了.随着主帅李如松一声令下,金鼓声大作,喊杀声四起,明军开始攻城.明军劲弩齐发,巨炮齐轰,一时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出的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日军战斗力非常顽强,拼命死守,火器兵手执火绳枪雨点般射向近距离攻城的明军.明军略微受阻,后续攻击部队继续攻城.当时战况十分惨烈,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击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将吴惟忠,胸部中弹,犹自大呼督战.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主将如此奋勇,何况士卒?
  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日军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部署兵力.近距离时日军才发现这是伪装为朝鲜军的明军,这时明军手中的火统已经开火,日军纷纷倒下,开始败退,芦门被明军攻破.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
  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直迫汉城.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千精骑在汉城郊区与日军加藤光泰部发生激战,日军败退.后日军主帅小早川隆景率军2万将明军查大受部包围在碧蹄馆.在碧蹄馆一战中,明军3千骑兵,抗击了数倍于己的日军,一者依靠明军死战,二来明军骑兵部队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同时以战车做为工事,向敌阵不断施射火药助推的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逼近.后李如松率领的1千精骑也杀入战团,战斗非常激烈.《明史-李成梁传》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之后明将杨元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以为大部明军赶到,率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也付出了数千伤亡代价.
  关于碧蹄馆之战,中朝日三国的史料记述差异很大.根据日军史料,大都宣称日军4万包围了2万明军,给明军了毁灭性沉重打击.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记述为证.根据《中日关系史》介绍,实际上明代记述该战役的文献,多半立足于弹劾李如松的上疏,对于失败的情况有所夸大.我们知道,明朝的言官们,弹劾似乎是他们唯一的使命,夸大事实是他们的强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根据朝鲜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龙的《惩毖录》,真正被日军合围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领的侦察轻骑,共4千余人,这是比较可信的.当时在朝明军总计才4万人,先头部队大都为骑兵,并有炮营,如果真有2万人,4万日军是没有能力完成合围的.所以,最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明军数千骑兵被2万日军合围,苦战一天一夜,后日军与明军大部队发生遭遇战,双方便各自退去.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不敢轻进,再加上当时日军在汉城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明军遂退回开城修整.
  后来明军得到错误情报,加藤清正率领的日军第二军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领明军二月十六日离开开城回到了平壤.李成梁的撤军是个错误的决定,撤军导致了盟军朝鲜军队刚刚收复的幸州得而复失.李如松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后,深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方面的记述是,李如松被日军大败后退回到平壤.事实上,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败退到开城,完全可以继续修整一段.后来在京的朝鲜使者和明朝言官们都批评了李成梁的此次主动撤退,这也成为李如松日后被弹劾的罪状之一.可见明军并非被日军“击退”,而是主动退却,明军的主力部队却并未因碧蹄馆之败受到很大损失.日本史料说,李如松部由于元气大伤而无力南进.事实上李如松不能南进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时明军只有3万多人,几乎没有可能拿下为5万多日军据守的汉城.
  后来探知日军的军粮大都存放在龙山大仓后,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领一支敢死队深夜奇袭了龙山大仓.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数万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明军敢死队到达龙山后,把火箭射向粮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李如松夜袭龙山一计,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议和闹剧
  至此,中朝军队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根据《日本战史》的介绍,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9万6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汉城时,只有不到5万3千人,减员4万3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关于减员原因,日本史料的说法是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占大部分.朝鲜和日本同处东亚,气候环境较为相似,水土不服一说,难以令人置信,况且也没有任何关于瘟疫流行的记录.总之本人相信大多数死亡日军应该都死于战事.
  日军减员很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而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锐气受挫,而且兵力少于日军,并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明朝方面的和谈代表是浙江人沈惟敬.沈惟敬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他既非明朝官员,又不具有外交谈判才能.只是由于他长期从事与日本的贸易,并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被兵部尚书石星赏识,临时被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正史在介绍沈惟敬时多采用野史笔法,称其为不法商人,无赖子.例如《明史-朱国祚传》提到,朱国祚曾对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谈到沈惟敬:“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
  早在万历二十年秋,也就是平壤之役前,沈惟敬做为兵部的全权代表就曾与小西行长谈判议和.小西行长也是商人出身.两位商人相遇,自然十分对路,谈起军机大事就象谈生意一样讨价还价一番.当时的谈判内容没有任何记录,大致是以大同江为界,江东归日本,江西归朝鲜,明朝对日本进行封贡,等等.这个协议并没有通报到高层.恰好当时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李如松遂率领大军一路开向朝鲜.沈惟敬当时被一心主战的李如松扣留在军中.
  却说此时明军和日军陷入僵局后,以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又卷土重来,沈惟敬再次受到重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五日,经略宋应昌派沈惟敬至汉城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军从汉城撤军.4、交还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
  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五月八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明朝使团到达日本.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
  就这样,在两位*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于是日本派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小西如安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当时兵部还和小西如安进行了详细的对谈,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语信口答应.这时沈惟敬也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为满意.明神宗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九月三日,丰臣秀吉穿戴明朝使者送去的册封衣冠,出殿接受册封.沈惟敬等人呈上明帝诏书和赠与的金印,丰臣秀吉欣然接受,并设宴款待明使.后丰臣秀吉召承兑等懂汉语的僧人为其用日语宣读明朝的册封诏书.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宜讃彜章,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
  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接着丰臣秀吉便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
  沈惟敬归国途中,滞留朝鲜,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冒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当受骗,大怒,当即下令把兵部尚书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沈惟敬以一小小使臣身份,在两国间开出了这样大的国际玩笑,惹来杀身之祸完全是咎由自龋
  明朝和日本都开始了战争准备.朝鲜半岛的战火,不得不再一次燃起.而且,这一次战火,将比第一次的战火,来得更为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