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请你简单说说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1 22:03:57
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请你简单说说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请你简单说说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一、古代朴素宇宙观阶段
在古代,直觉主义给人们的印象是地球比“星星”都大,从而不假思索地排除了地球绕他们旋转的可能.
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出现了一群“吃饱了撑着没事”的所谓的思想家,开始思考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对传统观念发出了挑战.特别是以比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他们们提出了地球是一个圆,并且是运动的.公元前500年,一个名叫阿纳克萨哥拉(Anaxagoras)提出了一个贬低地球地位的结论:太阳质量比地球大得多,且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而非相反.
二、地心说阶段
欧多克斯球体模型:为了重新提高地球的地位,欧多克斯(Eudoxus,?-347B.C)提出了以地球为球心的透明同心球列模型.这个模型中把地球作为万物的中心,所有星体都在各自的球面上绕各自的轴运动,从里到外依次为月亮、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所属的球;最外层的球包围着所有的球,它承载着所有星座中的星星,并绕着一个特定的轴旋转,且与其它球的轴存在夹角.
欧多克斯球体模型的缺陷:无法解释彗星现象、无法准确预言日食、无法解释逆行行星;太阳为什么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晃动?为什么会有四季之分?为什么有些星座(如猎户座)在冬天可见,有些在夏天才可见?
但是这个模型却得到了学术和政治地位都很高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的支持,所以得到了流行并成为官方的观点,在以后的五百里成为了权威.
评论:科学不可带有个人的成见,一切从实际出发,治学须不带感情;权威都是虚空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才是真理.(不能因此否定权威)
托勒密地心理论:
这个模型初步具有了宇宙理论的特点.
“建立一个宇宙运动的几何模型也许并不困难,但是要把模型提升为一种理论困难得多.一种理论不仅要与已知的观察相符,而且要与未来的观察相符.理论必须具备预测性,它需要在总结、归纳过去的基础上预言未来.”
数学概念:平面:摆线cycloid 次摆线trochoid
圆周:外摆线epicycloid 长短辐摆线epitrohoid
本轮:一个圆在旋转,同时其圆心沿一个更大的圆做圆周运动,位于旋转的圆的圆周上的一点画出的轨迹.
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发现在欧多克斯的模型中加入尺寸合适的本轮,调整旋转的速度,便可以改善它的预测能力,使得和观察数据相符.这样就得到了新的地心说模型.托勒密就这样不停地在添加、调整中修改了欧多克斯的模型.有本轮加本轮、本轮套本轮,最终通过调整40多个参数,使得新的模型和当时所有能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相符.
可以说托勒密在数学上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对恒星、行星和月亮的任何时刻的位置的预测都是准确的.他用一部十三卷的巨作《数学集》介绍自己的地心说.传到欧洲后改名为《天文学大成》(Almagest).
科学的悲哀:
九世纪以后,《天文学大成》和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著作传入了欧洲修道院,1273年多戈明会的修道士托马斯.阿奎哪( Thomas Aquinas)接受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并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了大部分教义,完成了杰出的宏篇巨作《神学大全》.罗马教廷接受了阿奎那的观点,并把他的理论作为了官方理论.
1233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Pope GregoryⅨ)建立的宗教裁判所,成了遏止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罪魁祸首.使得在以后的三百多年中科学停止不前.
“科学是以无知为基础,只有在发现未解决的问题之后,科学才能不顾后果地茁壮成长.如果一个社会或一个宗教宣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的话,科学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评论:怀疑是科学的本质,挑战是科学的动力.
三、日心说阶段
“奥卡姆剃刀”:如果针对一组观察结果存在几种相互冲突的理论解释,那么最好的解释就是需要的独立假设最少的解释.
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英国牧师兼哲学家,1340年提出了这个原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目标是“最好”而非真理,是用最少的理论解释最多的现象是“最好”的解释.
在刀刃上行走的人们:
哥白尼(Mikolaj Kopernik),十六世纪波兰牧师兼天文学家,提出了只需15个参数的日心说,同样可以解释所有天文现象.为了不得罪教会,他小心地指出日心说并非真理,只是在计算地心说中行星运动的一种简便算法.即便如此,他的论文《天体运动论》的出版推迟了十三年,直到1543年,在临死前才发表.
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一位杰出的计算数学家.宗教信仰驱使他探索造物主的创造,并认为上帝是高明的,创造的宇宙是简洁优美的;而计算数学的知识使得他有能力去发现未知的奥秘.相比之下他较看好托勒密的模型而非哥白尼的.但是要构建宇宙模型就必须要有大量的观察数据,这是一个人所不能作到的,相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的生命实在太短暂了.
于是开普勒在1600年,去拜访了富有而古怪的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 1546-1601).第谷三十年如一日地观察宇宙,记录了大量的精确的数据,他也期望创造自己的宇宙模型.但是,自己的数学能力不能胜任这一重任,而开普勒的数学才华正好可以弥补他的缺陷.然而本该可以合作很愉快的,却因为性格的差异而合作的非常不愉快.次年第谷去世,这使得开普勒得到了大量的数据.他沿着第谷的模型(五大行星绕太阳,太阳绕地球)前进,在计算火星位置时,却始终存在着8分的差异,但他充分信任第谷的数据.开普勒说“这八分的差异,我开创了自己的宇宙”
评论:精确的数据,是信任的基础;信任的大度创造了宇宙.
于是开普勒重返哥白尼的模型,进行了复杂的数学计算,并于1609年给出了一个结论:
Kapler’s law 1:各个行星的运动轨迹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个定律揭示了行星和太阳间的位置的关系,同时开普勒用两个参数:长半轴a和偏心率e来描述椭圆的形状.并计算出了火星的轨道.但是行星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于是他发现了行星的运动速度不是稳定的,从而否定了托勒密的模型;同时还发现了在近日点的速度要比远日点大,而且结果显示速度的比值和距离的比值成反比,那其它的位置又是怎么样的呢?很快他又发现了如果在这两特殊点的速度和到太阳的距离的乘积是一定的,那其他点呢?于是1609年又给出了一个结论:
Kapler’s law 2: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太阳与一颗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面积是一定的.
即便是在今天计算椭圆内扇形的面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没有微积分的年代里,开普勒所做的工作是不断地画格子,用格子的面积来逼近真实值,使它的误差达到肉眼分辨率的极限.这两个定律完全建立了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它有16个参数:6个轨道的偏心率,5个轨道长半轴(天文单位),5个轨道上的特定的参照点速度.
是否还有什么规律可以决定轨道尺寸和速度的关系呢?如果存在则可以进一步减少模型的参数.1619年开普勒给出了一个“和谐定律”:
Kapler’s law 3: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轨道周期平方的成正比.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计算出轨道的平均速度,从而可以得到一个参照点的速度,16个参数就可以缩减为11个参照点了.
伽利略(Galileo Galilie 1564-1642),生活在教会统治最严厉的意大利.1590年左右在比萨大学完成了一系列运动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观点.1609年左右,伽利略自己制造了天文望远镜,并发现了木星及其卫星.证实了开普勒的一些观点.
四、牛顿的物理世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