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 玉楼春-欧阳修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范仲淹 南乡子-苏轼 鹧鸪天-秦观 的现代翻译和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30 00:25:25
求 玉楼春-欧阳修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范仲淹 南乡子-苏轼 鹧鸪天-秦观 的现代翻译和赏析.
求 玉楼春-欧阳修 虞美人-李煜 苏幕遮-范仲淹 南乡子-苏轼 鹧鸪天-秦观 的现代翻译和赏析.
玉楼春·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是离别词,写得既深婉又层深,既含蓄又充满激情,堪称言尽而意永的佳作.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玉楼春·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这首词开端的“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直接叙写,同时在其遣辞造句的选择与结构之间,词中又显示出了一种独具的意境.“樽前”,原该是何等欢乐的场合,“春容”又该是何等美丽的人物,而在“樽前”所要述说的却是指向离别的“归期”,于是“樽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乃一变而为伤心的“惨咽”了.在这种转变与对比之中,隐然见出欧公对美好事物之爱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二种情绪以及两相对比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张力.
  在“归期说”之前,所用的乃是“拟把”两个字;而在“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此词表面虽似乎是重复,然而其间却实在含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拟把”仍只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言,反而更可见出对于指向离别的“归期”,有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的深情.
  至于下面二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所以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就曾说过“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这正是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而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所以下片开端乃曰“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再由理念中的情痴重新返回到上片的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自当指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殆如白居易《杨柳枝》所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与刘禹锡同题和白氏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之《西湖念语》,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盖如《阳关》旧曲,已不堪听,离歌新阕,亦“一曲能教肠寸结”也.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
  末二句却突然扬起,写出了“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遣玩的豪兴.欧阳修这一首《玉楼春》词,明明蕴含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然而他却偏偏在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在这二句中,他不仅要把“洛城花”完全“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而且他所用的“直须”和 “始共”等口吻也极为豪宕有力.然而“洛城花”却毕竟有“尽”,“春风”也毕竟要“别”,因此在豪宕之中又实在隐含了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
虞美人‘李煜
南唐立国在唐朝灭亡30年后,有人说南唐皇室的李氏,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后裔,但已难找到确切的证据来证实了.李煜是南唐第二代皇帝李璘的小儿子,原无缘于皇位的继承,终日以诗酒自娱.不承想他的几个哥哥因争皇位先后死去,皇冠最终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
他不仅具有高雅的文人气质,且极具文学艺术才华,在这些领域中,堪称大师级人物.李煜,天资聪颖,好读书,“精究六艺,旁综百氏”,对音乐、书法、绘画均有较高的造诣,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词.有人说他的词“终当以神品目之”.
做为政治舞台上的帝王,他却扮演了毫不入流的角色.在大敌当前之时荣登宝典的,李煜的大敌,就是赵佶的老祖宗赵匡胤,而李煜面对强敌,不思反抗抵御,自登基之时便打定主意当儿皇帝,不时给宋太祖进贡,还说:“割地以通好,玉帛以事人,亦古今之事也.”对内李煜则不理政事,虽好声色,却不荒淫,对小姨子感情真挚,写出了不少男欢女爱之词,流为千古名篇.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头,是对帝王能否有作为的一个考验,可惜历史选错了人,没找治国能君,却选了风流才子.这种人生定位的舛错,不仅是李的不幸,亦是国家和民族的不幸.
公元978年的七夕,是李煜42岁生日,在软禁之所,众妾侍女为这个已被囚禁2年的俘虏皇帝举行了小小的家宴,想到自己心爱的皇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无耻霸占,国破家亡.这对既有过皇帝之尊,又具有诗人气质的李煜来说,刺激之大,可想而知.想到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他悲从中来,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首感慨之词,刺激了气量狭小的赵光义,派人送来一壶毒酒,强令饮下,当夜,李煜手足痉挛而死.这首流传千古的词,真真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苏幕遮 范仲淹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的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南乡子
南乡子 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本篇虽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为人所知,但是它清新中有深意,自然中寓浓情,也颇耐人寻味.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零六九),王安石任参加政事,开始实施新法,激烈改革.新制内容强调以国为本,付诸施行,却屡屡与民争利.苏轼主张改革当采渐进方式,逐步而行.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求务新,操之过急,指出其损民为国而不自知的谬误.王安石激进求速之心,使其用人不察,整个官场群小当道,一片混乱.熙宁四年初,苏轼曾向神宗进言,提醒君上切勿「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得到神宗望其「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的鼓励.但是,君臣之间的对话,后来为王安石所知,王极为不悦,便让苏轼权充诉讼繁多的开封府推官,想藉此职位束缚他,让他无暇再向皇帝搬弄新政之非.但折狱明快的苏轼终使王安石失算,反而声名更显.之后,苏轼上「谏买浙灯状」,持论恳切,神宗随之下诏改命.单纯、赤诚的苏轼倾尽全力,复多次上书,议论新政之过,奋不顾身,但思为国族苍生效力.
可叹的是,生花之笔虽可尽抒己志,终究难为劲敌所容.拗相公王安石利用自己的亲戚谢景温,以莫须有之罪诬陷苏轼,说他居丧护苏洵之灵榇返蜀时,曾滥用官府卫兵、贩卖私盐图利、购置家具、陶瓷.谢氏到处派人搜集证据,但是查了一年,终无所得.虽然如此,嚣烦险恶的京城还是逼得他请求补外.最后,他在熙宁四年六月来到了丽都杭州.
杭州的秀山丽水让苏轼一到,便不由咏叹「故乡无此好湖山」.离开京城,这里成了他的栖身处、游赏地.自然以无私的胸怀拥抱他,老百姓以纯朴的感情崇敬他.同僚与他共事融洽,其它年长他近二十岁,又是他上司的陈襄,对苏轼而言,不仅是长者,也是知音.
陈襄字述古,反对新法,居朝时,曾请求神宗贬斥王安石、吕惠卿以谢天下.神宗向他询问何人可用?他首先推荐的便是司马光、苏轼.宋史列传第八十载:「安石又欲出之,帝不许.寻直学士院,安石益忌之,擿其书诏小失,出之陈州,徙杭州.……襄莅官所至,必务兴学校.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既亡,友人刘寻视其箧,得手书累数十幅,盈纸细书,大抵皆民事也.」熙宁五年五月陈襄来到杭州,熙宁七年七月改知南都(今河南商邱).共事的两年多,他们两人时以诗词相唱合.施政时,颇能协调一致,举凡赈济饥民,消除蝗灾,浚治钱塘六井,奖掖后进,皆不遗余力.这将近八百个日子里,他们在彼此生命里,互放光亮,彰显人情相系的可贵,验证了共赴理想绝非妄想,而是逆境中不懈的坚持.
熙宁七年陈襄的僚友为他转调南都,曾举行了几次饯别之宴,苏轼在这期间做了多首别诗相赠.本阙即陈离杭州,苏轼远送至临平,回程所写下的作品.了解以上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面对别离,词家何以情深难舍,泫然泪流.至于词文内容,以下略作浅析,和大家一起分享前人这生命交会的闪亮故事.
鹧鸪天 秦观
 1.雨打梨花深闭门,古人评为情景双绘,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它的上句,“甫能炙得灯儿了”,刚刚把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就这样睁着眼睛挨到天明.词人不是直说彻夜无眼,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婉曲地表达长时间的忆念,用笔极为工巧.
  2.词的下片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试按照词中的时间线索,说明作品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词中的时间线索是倒叙式的,也就是先说当时情景,再不断的往之前的事件推.
  词的上片写思妇凌晨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远忆征人,泪流不止.“梦”是此片的关节.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致梦之因,词中写了两点:一是丈夫征戍在外,远隔千里,故而引起思妇魂牵梦萦,此就地点而言;一是整整一个春季,丈夫未寄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此就时间而言.从词意推知,思妇的梦魂,本已缥缈千里,与丈夫客中相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满足.这是何等的快慰,然而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她又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伊人不见,鱼鸟音沉.于是,她失望了,痛哭了.
  过片三句,写女子在白天的思念.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可是如李白所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怀愁怨,触绪纷来,只得“无一语,对芳尊”,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李清照《声声慢》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意相似.唯李词音涩,声情凄苦;此词音滑,似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然无限深愁却蕴于浅语滑调之中,读之令人凄然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