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在课堂上怎样充分让孩子“展示自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1:02:55
在课堂上怎样充分让孩子“展示自己”?
在课堂上怎样充分让孩子“展示自己”?
一、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1、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要入情.
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我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我仿佛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好的导语我认为不只要附合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蕴含着情在其中.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
2、把握兴趣,注重激发情感.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日月潭》是一篇很生动的写景短文,教学时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即先讲有关日月潭的传说,然后启发:台湾日月潭景色秀丽,风光迷人,同学们想看看吗?那么在没看到日月潭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我想知道日月潭究竟怎么迷人?”“我想知道它的名字为什么叫日月潭?”“我想知道日月潭有哪些美妙之处?”在互动中,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这就可以说明,把握好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我家住在大海边》这篇课文通过对海边生活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优化课堂情景,创设互动合作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以境动人”,还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影响力,做到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从而创设课堂互动的合作点.
1、创设“质疑”的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意识,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专注到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带着求知欲望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地迎接创新的挑战.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可见我们在人本互动后,学生争先恐后对老师提出种种疑难问题时,也就是在生生互动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好质疑的情境.
2、创设“表演”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的互动要做到人人参与,互动面要尽量广,不要只局限于一部分优生和教师对答互动,而要顾及到中下水平的学生.在表演中,教师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如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准备了乌鸦和狐狸的头饰,我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工协作,走上讲台,进行表演,学生积极性大增,人人跃跃欲试.学生自然由被动变主动,抓住狐狸和乌鸦的言行,配以神态和动作表演,把乌鸦爱听奉承话,狐狸的狡猾相,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演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3、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的开发性,教材的空间,就是留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的空间.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呢?我认为教师的创造性实际上是学生创造性的诱因,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如上综合实践学习课《话说家乡》之前,我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在“五一”劳动节放假期间,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家乡的变化.对这些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参阅有关资料.从而根据资料去分析、研究,引发出对家乡建设的一种看法,一种体验.课堂上,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资料、自办的手抄报.让学生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让学生用最美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乡的祝愿和希望.老师设计的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可以使同学把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重视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很早就被提出,实施起来效果的确不错,尤其是新课导入这一环节.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课一开始是做小游戏,活跃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自然地引入情境中—“请小朋友们趴下仔细听!”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一段“下雪啦!”的动画课件放出来,接着让学生抬头看着画面中飘飘扬扬的雪花落在粉妆玉砌的世界中,不由自主地大喊到:“下雪啦!下雪啦!”教师顺势利导:“下雪啦!大地披上了雪白的大棉袄,瞧,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课题.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形、有色的情境世界已不是难题,关键是看教师创设的时机对不对,能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做呢?下面再分三小点来说明.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