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11:18:30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关键词: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所谓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构建的意义.由于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因而所构建的意义极具个性色彩.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是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在未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特体验、多元化表达不一定正确.有时甚至会与时代和民族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矛盾,如果老师眼里只盯着多元、独特,一点启发引导的意识都没有,那么有些体验虽然是独特、新奇,课堂虽然是民主、开放,但已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谚语,它至少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文本解读的主体(即读者)是众多的,文本解读的空间是广阔的.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一般的读者,他面对的对象只是文本,他阅读文本的目的,可能只是为了消遣或获得愉悦体验或获取某种知识,有的甚至可能是无目的的.语文教师则不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他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他以课堂教学为媒介,以师生解读、对话生成为材质,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座往来通衢.因此,语文教师就很难像一般读者那样可以闲庭信步、漫不经心.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我的信念》中主人居里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够体会到居里夫人这种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关键的是,我们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如何把这种精神赋予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春》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春天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