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7 19:50:47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能说明这样的道理.请你举一个事例简单说说.我有急用!
一定要生活中的,不要古代故事,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1、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复国事例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2、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作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作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3、米开朗基罗“以退为进”的故事
碰上僵局,或者对方一直不掀牌,让你莫测高深的时候,打破僵局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先让一步.
聪明的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艺术家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
各位可知道,当米开朗基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不满意.
“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
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一会儿,米开朗基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
“您看,现在可以了吧!”
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米开朗基罗先去洗手,为什么?
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
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米开朗基罗不这样做,而跟那位官员争,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