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以个"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排放"为话题论文的题目!要新颖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3:20:42
求以个"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排放"为话题论文的题目!要新颖的!
一定要新颖!另类的!不能偏题!
怎么都没人了!这很难么
求以个
1.场站规划的原则
场站设置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场站建设是城市公用事业方面的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城市各方面影响较大.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污染较严重.所以,场站建设应充分考虑节约用地;营运维修应减少各种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要求,场站建设应与公共交通发展规模相匹配,用地有保证,时间有保障.
2.场站规模发展的特征
城市公共交通物质基础的主体-运营车辆和为保证运营生产必须的场站设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运营车辆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交通方式行业需要为目标,车辆逐年增置更新,不断扩大规模.场站设施以保证车辆正常运营生产为目标,一次性建成投产.场站设施一旦形成保养维修生产规模则不能因车辆的增加而随之随意扩展规模,只能按 阶梯式地发展建设.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能够实现正常运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场站设施功能保障上,所以场站设施建设必须与车辆发展规模相协调.然而根据场站规模发展的特征,车辆与场站设施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系统建设的前提下,前者逐步实施,后者分步实施.
3.场站规划必须与建设周期相适应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期限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相同步.规划期限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期向近期转换,远期向中期转换直至规划期届满.
场站建设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保障,同时又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建设项目.所以,要确保城市公共交通的正常发展,在规划时必须考虑建设周期对场站建设实施的影响 .
某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第×保养场,从提出项目申请到审计项目结束,历时12年.其中项目申请就经历了四年.工程项目办理涉及的政府部门局、委、办各级职能部门十三个,申报办理项目11年,而实际工程项目建设于8月18日开工,至次年6月30日竣工,历时10个月12天.假如以有效申报到工程竣工为止,也要历时五年半.
为了确保场站建设能跟与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发展,场站规划应该提前一个规划期,即在编制近期公共交通规划时就需要制订中期场站具体规划.
4.场站规划应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去
场站建设规模和位置应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生产的特点和居民业行的方便性要求进行设计.场站用地应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等作相应的规划,并且对规划中的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应做好有效的规模控制.
某城市公共交通因现有场站设施不能满足近期营运车辆快速增长的需求.根据公共交通规划,预备筹建第×保养场.由于该规划对近期场站建设仅作初步规划,虽然整个公共交通规划已经获市政府的批准,但其中场站用地并未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之中.所以目前只能在规划定点之前作用地性质变更处理.因为该保养场所需之地已经做了居住用地的具体规划.这样就因在规划是点中增加变更用地性质工作,应大大地延长了项目建设的周期.
所以,场站建设的用地规划很有必要及时纳入城市用地建设规划中去.同时,场站建设项目本身也应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去.这样可以简化场站建设申报程序,缩短场站建设周期 .
5.场站建设应能纳入城市建设治理中去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是城市中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是城市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所以,该项目的实施,前期工作繁多,涉及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管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仅场站建设的规划应能纳入市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日常治理工作中去,以加强政府对城市客运交通建设的组织领导,确保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场站规划的顺利实施.
6.场站规划设计
场站规划设计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建设用地的计算.二是场站选址.
场站设施建设的依据是车辆发展规模:
首末站是行车调度人员运营、司售人员休息的地方,也是车辆夜间停放或者白天客运高峰过后车辆停放的场所.所以,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站所属线路拥有的营运车辆来确定.按营运最低要求,每处用地面可按1000~1400平方米计算.但须考虑在不作夜间停车的情况下,首站停止坪用地面积应不小于该站所属线路拥有的营运车辆全部车位面积的60%,末站停车坪用地面积按线路营运车辆车位面积的10%计算.
停车场是为线路营运车辆下班后提供合理停放空间的必要设施,并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低级保养和重点小修作业.根据经验,停车场的规模一般以停放100辆铰接式营运车辆或200辆标准车辆为宜.
保养场主要承担车辆的高级保养任务及相应的配件加工、材料和燃料的储存、分发等工作.由于保养场200辆标准车辆规模的情况下,其车辆的保修设备有较高的机械的和现代的水平,车辆进出空驶里程较程,且可节约成本.所以,一般推荐保养场以保养能为200辆标准车辆为宜.
场站布局应根据公共交通车种,车辆数,服务半径和所在地区的用地条件设置:
首末站宜置在全市各主要客流集散点四周较开阔的地方,不宜在平面交叉口处.为解决大型住宅区居民的业行,凡具有3~5万居民的住宅区应安排一个公共交通首末站.首末站的设置应与住宅建设“三同步”,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首末站的选址还应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并应与其它客运交通方式衔接.
停车场宜按辖区就近使用单位布置,选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使其与线网内各线路距离最短.
保养场应建在城市每一分区线网的重心处,使之距所属各条线路和该分区的各停车均较近,应避免建在交通复杂的闹市区,居民小区和主干道内.
集中供热网的可及性分析
1 引言
集中供热与传统的分散供热相比,具有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等优点.因此,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集中供热网作为连接所有用户和热源的桥梁,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热量的任务.集中供热管网的投资非常可观,由于许多热网辐射半径很大,其动力消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及灵活性,一些城市纷纷建立了多热源环形网的供热格局.但由于运行治理水平相对较低,对多热源的协调运行缺乏了解,对环形网的运行熟悉不足,在运行时却不得不将各热源"解裂",甚至将各环切断,采用"环状管网,枝状运行"的模式,没有充分发挥系统的能力.目前国内已有少数地方采用了环状运行的模式,也看到了环状运行在提高管网的输送能力、改善系统的水力工况方面的好处.但往往简单地认为将干管上所有的阀门打开即可得到最佳的工况,对特定的系统到底应该如何运行缺乏研究,对于实际的运行工况也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环形网的熟悉也必然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实际上,正是多热源环形网的不断推广应用,使得对于集中供热网的可及性研究显得更为迫切.不同于模拟问题,可及性分析是指在给定的用户流量的情况下,分析管网能否达到该流量分布,以及应该如何达到.对于环形管网,就是要分析干管上阀门应该如何配置和调节,才能达到最优运行工况,从而满足各用户的要求,而且运行泵耗最小.
本文首次提出了可及性分析的概念.文中将集中供热网分为枝状网、多热源、环形网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分析方法.可及性分析对管网的设计,改造、扩容以及实际的运行调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最后针对我国东北的一个热网进行了具体分析.
2 集中供热网的数学描述
为便于说明问题,同时也为了减小问题的规模,我们将集中供热分为供水干管、回水干管以及热源与用户三个部分.对于串联系统的管网以及其它非凡管网,可在此基础上另行分析.
供回水干管系统的特点是,它与热源及用户相连的节点都是源或汇,其进、出流量即为相应用户或热源的流量.下面以供水侧管网为例进行讨论.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AG=Q (1)
ATPd = S|G|G Zd-Hp (2)
其中A为关联矩阵,若该管网的节点数为N 1,支路数为B,则A为N×B维的矩阵,各元素按下式规定:
当支路bj与节点ni相关联,且其方向离开ni
当支路bj与节点ni相关联,且其方向指向ni
当支路bj与节点ni不相关联,
G=(G1,G2,……GB)T,为各支路的流量向量,Q=(Q1,Q2,……QN)T为各节点的流量向量,入流为正,出流为负.
Pd=(Pd1,Pd2,……Pd N)T
Zd=(Zd1,Zd2,……Zd N)T
分别是各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压力差和高差向量,若已知参考节点的压力和高度,由此就可确定各节点的压力和高度.
HP为各支路的水泵扬程向量,可以认为第i支路的水泵扬程Hpi =ai bi Gi ci Gi2.若该支路没有水泵,则Hd i =0
S=diag(S1,S2,…,SB)
|G| = diag (|G1 |,| G2|,…,| GB|)
若将所有支路分为树支和链支两个部分,则式(1)可转化为
G1= A1-1Q - A1-1A2G2 (3)
其中,A=(A1A2),A1,A2分别是树支矩阵和链支矩阵,G1,G2 分别是树支流量向量和链支流量向量.
由式(3)可以看出,只有链支流量向量是独立变量.
对于可及性问题,根据各用户的流量要求可以确定Q向量,若为枝状管网,则没有链支,可以证实A矩阵为方阵,并且是可逆的,支路流量向量可由下式表出:G= A-1Q.若为多环管网,则环的个数即为链支流量向量的维数,所有支路的流量由该链支流量向量唯一确定.
回水侧管网同样满足以上各式.
3 枝状网的分析方法
可及性分析与模拟分析问题不同,它是在已知各用户流量分配要求的情况下,分析系统能否满足这一要求,若能满足,应该如何运行、调节才最省能.分别考察供、回水侧干管管网,根据第2节中的基本方程程可以得出:
各支路的流量为:
G= A-1Q (4)
各节点与参才节点的压力之差为:
Pd =(A-1)T(S|G|G Z d - Hp) (5)
若参考节点的压力为p0,则各节点的压力为
P= Pd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自中国免费论文网 http://www.lwwang.net
参考资料:http://www.lwwang.net/5/5/20071218/2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