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什么是目标教学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3:08:32
什么是目标教学法
什么是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法-基本含义目标教学法是指将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堂导入、展示教学目标、遵循教学目标讲解相关知识、目标测评等几个环节,并根据这些环节组织实施教学.运用目标教学法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听有方向,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目标教学法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由此可见,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标教学法-基本特点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以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教学法认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寻求实现目标的最短路径.
目标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有关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清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或单元教学前,需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或单元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心理准备,从而做到有备而来.而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则要不断地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并在实现教学目标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指出知识关键,以便学生巩固提高.
目标教学法-基本方法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目标,并示范完成目标的过程.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目标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目标打下基础.
4.确定目标.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目标.
5.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标.
6.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程目标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目标教学法-作用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目标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学校的各种课程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差、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目标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目标,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理解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实施目标教学法的前提是科学的拟定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法-基本原则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优化原则.从上课伊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