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5 10:14:44
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
烽火的故事.
  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心情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周幽王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
  有个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骊音lì)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
  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幽王是怎么回事.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两金子.
  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连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可就是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的首领看到诸侯的大军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z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鸿雁传书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风筝通信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哩.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