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与"字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7 17:31:04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与"字是什么意思
只虚与字的意思.今天急用啊.知道的说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在结尾部分做疑问词时实通“欤”,表示反问或疑问.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
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
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四、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给予,授予.
“与之璧,使行.”——《左传·僖公七年》
“与斗卮(zhī)酒.”(斗卮,盛一斗酒的大杯.)——《史记·项羽本纪》
(3)结交,亲附.
“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苟子·王霸》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齐语》
(4)对付
“庞 火爰 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5)赞许,赞同.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与,赞许.)——《汉书·翟方进传》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同.)——《论语·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
〈引〉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