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帮忙找几首课内古诗词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15 11:02:29
请帮忙找几首课内古诗词的赏析
《月夜》 刘方平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请帮忙找几首课内古诗词的赏析
1\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2\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4\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时每年有春秋两个社日,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极一时一地之盛.闺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谓“问知社日停针线”,连女红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唤妹,门外游玩.词篇开头一句,其精神全于此.
按民族“花历”,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风,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为一花信,每节应三信有三芳开放;按春分节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兰花.梨花落后,清明望.词人写时序风物,一丝不苟.当此季节,气息芳润,池畔苔生鲜翠,林丛鹂啭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应何处?那就是桐花、麦花与柳花.所以词人接着写的就是“日长飞絮轻”.古有诗云:“落尽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可以合看.文学评论家于此必曰:写景;状物!而不知时序推迁,触人思绪也.
当此良辰佳节之际,则有二少女,出现于词人笔下:采桑的路上,她们正好遇着;一见面,西邻女就问东邻女:“你怎么今天这么高兴?夜里做了什么好梦了吧!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莫胡说!人家刚才和她们斗草来着,得了彩头呢!”“笑从双脸生”五字,再难另找一句更好的写少女笑吟吟的句子来替换.何谓双脸?盖脸本从眼际得义,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词,美情景,其用笔明丽清婉,秀润无伦,而别无奇特可寻之迹;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尽出,天时人事,物态心情,全归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