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20:15:29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又强化为第一生产力,到中央明确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再到科教兴国方针的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单位、个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空前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来贯彻.但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并未从根本转变科学技术与经济体制割裂的情况并未彻底解决,广大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经济增长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大量资源的投入和廉价劳动力的支撑.近年来,围绕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目标而展开的科技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又一次把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推到了新的高度.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原因当然是复杂的.2005年初召开的科学技术大会鲜明地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提出这个目标及确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况,关键在于能否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关于这方面已有很多论述,本文不准备做全面的分析,但是有一个问题虽然某些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曾有所分析,但至今远未引起重视,尤其是高层的关注,这就是科学和技术的区别问题.
上述种种口号、目标、方针、政策中都是把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来说的,并且形成牢固的概念,似乎科学和技术是同一件事,并且往往以科技作为简称.有的地方,如在“科教兴国”中“科教”的“科”字就是被这样解读的.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科技这个词是中国人创造的,在英文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阻碍了科学和技术各自的发展进步,尤其是阻碍了技术和经济的结合,影响了创新的开展.不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还有其它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都是实现不了的.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一、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联系和区别
1、概念和过程.
科学和技术都是自古就有的.概括地说,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后来也包括社会和人本身)寻求规律(真理)的过程和结果,其过程为科学研究活动,其结果为科学理论体系;而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由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后来复杂的社会需要)而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方法即为技艺,其手段即为工具.原则上说,如冯•卡门所说的科学是探索已有的事物,技术是创造还没有的事物(大意),或者说科学追求的是发现,而技术追求的是发明.
从古代直到近代,科学和技术基本上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彼此间并没有很多联系,从事科学和技术活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科学并不是技术的理论基础(当然技术措施和工具客观上是应该符合科学原理的,但与当时人类已发现的科学理论体系并无直接的联系),科学探索活动大量是科学家本人力所能及的劳动,并不依赖更多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技术并不为科学活动提供手段,从事技术的人员并不寻求科学的支持,他们也没有能力理解当时已经形成的科学理论.
由于掌握和拥有技术是谋生的手段,技术的某些进步往往能带来生产力的很大提高(例如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就是如此,当时还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因此,当形成人类社会以后,技术与生产力、技术与经济一直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的.而科学活动与生产力之间井没有直接的关系,除某些情况(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外,总体上说科学发现并不能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们的劳动成果除了满足本人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和养殖后代、延续种族)外还有一定剩余时,从社会角度看才可能有少部分人可以不从事直接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管理(后来发展为统治集团),其中也分化出少量人从事科学活动,后者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在自己的圈子里从事社会一般人根本不明白的研究探索工作.而大量从事技术活动的人则形成工匠集团,他们没有很多的文化知识,靠个人经验和师徒传授延续并发展着技术,他们虽然比一般劳动者有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总体上是属于广大劳动阶层的.
从近代到现代,科学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事科学的人增多了,科学发现大量出现,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分类形成了学科体系科学家数量增多了,形成了社会中有一定规模的独立集团,并且按照学科分别形成不同的学术团体.另一方面科学逐渐进入新的领域,从宇宙宏观世界到物质结构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人体本身,探索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的手段越来越复杂,难以靠科学家个人的能力来完成,而需要技术手段(工具、仪器)的系统支持、理论和探索能力随着人类的代际延续不断发展,而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则产生了科学教育.
另一方面从事技术的工匠们也逐渐形成了团体,并根据从事领域的不同,组成了各种行会组织.随着人类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手段越来越复杂,从工具到装备,单凭个人的经验已经不够了,需要把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所使用的师徒传授方法也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由此产生了现代技术教育的萌芽.部分工匠逐渐上升为工程师,但工匠(技师)仍然大量存在.同时,技术逐渐上升为理论,人们开始寻求科学理论的支持作为技术发展的基础,以便在技术探索过程中少在弯路;另一方面,技术也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手段.由此,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之间逐渐建立起了联系,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学术团体和工程技术组织之间也有了联系,并逐渐趋于紧密、但是联系紧密并未取消两者之间的区别,甚至也并未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科学和技术仍然是互相独立的两个领域.科学理论并不一定有实际用途,技术发明也并非一定有科学理论依据,很多事物做出来了,但理论上并未弄清的还比比皆是.如果什么事情一定要理论上完全弄清了才能做,那大概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医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科学.
如前所述,科学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寻求其规律.因此,人们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欲望,从个人来说是好奇心,是兴趣.很多科学发现往往产生于无意之间,看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科学家不是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往往难以有真正的发现,很多大科学家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从事科学活动的大多数人都不见得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大的科学发现也就比较少见.
科学要寻求规律,因此必须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能挂一漏万,其基本方法是还原论,即层层分析,分到最小范畴,以弄清基本原理.在科学活动中,逻辑的严密性是关键,科学发展中,与迷信和有神论的斗争是重要的内容.
科学与经济发展并无直接联系,科学并不形成直接生产力,但重大科学发现可能会激发新的重大技术的产生,从长远看,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天文、地学,还有生物,无不如此.数学则是各种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工具,其中有些命题,尽管不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系,但对思维科学和方法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由于科学并不与现实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因此对其结果的评价很难根据其实际效果来衡量.其基本评价方法是同行认可,即由同一学科领域的同行进行评议、而同行评议采用的重要标准是可重复性,即你宣布取得的结果别人能不能重复.为了让同行了解,发现者必须将其发现公开也就是要发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家个人在不同的岗位独立工作,有的发现往往在相近的时间内由不止一个人做出,谁是首先发现者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此有了发现以后应尽早发表.人们评价时看的是发表时间,而不是实际做出来的时间,因为前者是明白无误的、而后者往往是发现者自己说的别人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由上可见一个国家科学家的发现世界各国都可用,因此,可以说科学发现是全人类的共同成就,科学无国界.但是各个国家的科学发现有多有少,有大有小,科学水平显然有高下之分.在比较各个国家的科学水平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3、技术.
技术是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创造新的事物,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谋取利益.由于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做出新的产品或建设新的设施,客观上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主观上则为从事技术的人和组织获取利益,从事技术活动当然也有个人兴趣的驱动,但基本上更多地是人们谋生获利的手段,因此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技术要有实际结果,即做出东西来,因此其基本方法是实践.有理论指导固然好,还没有理论指导就依靠多次实践去取得实际结果也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理论凭借实际摸索是更大量的做法.很多新的发明往往经过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的试验才能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事物都是复杂的,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它们做出来,不可能像科学活动那样,把次要的因素都去掉以证明原理,而必须把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因此技术活动需要有综合方法和能力.
技术的作用在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话,那么,技术就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与经济,与物质生产是紧密联系的,进而言之,技术是内生于经济的.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必须主要依靠技术,这也是“第一生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真正含义.反之亦然,技术活动必须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为根本目的,离开了这个目的,技术就是无意义的.
因此,对技术活动的基本评价方法就是看实际结果看对生产力提高起了什么作用,看有什么经济效果(当然,还应该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等因素),除此之外,没有也不应该有其它的评价标准.由于技术涉及到其所有者(个人和组织)的利益,因此技术、尤其是新技术往往是私有的、不公开的,难以在有明显效果以前由同行来评议,而且在产生了实际效果后也不需要别人评议,因此对技术的评价主要是市场和应用.
4、联系.
前面已述,近代以来,科学和技术之间有了联系,并且联系逐项紧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技术科学——现代技术很多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科学是按其探索对象划分的,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从有机界到无机界、宏观到微观、宇宙到粒子等来划分并构筑其学科体系的.而技术则按其所要创造的事物类别划分,如能源、交通、机械、电器、信息通信等等,并构筑成专业体系,两种体系之间是不对应的.因此在构建技术的科学基础时需要有个转换,就是把一类技术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相应各学科中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组成一门新的科学理论如能源学、机械学、信息学等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学科,而是按专业构筑的学科,称之为技术科学.现代技术科学已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其不同的层次.
科学工程——现代科学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包括各种大型的设备、仪器、工具和方法,如超级计算机、大型加速器等.对某些大型科学研究探索项目,需要有专门的工程项目来支持,如历史上有名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工程等,当前我国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和我国参与的ITEB工程等.这些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因为它们并不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为目的,不能由市场来评价其效果,因而被称为科学工程.当代科学的发展,要想有重大的发现,没有这些大的科学工程是不行的,它们会有长远的影响,也是国家力量的体现.
尽管有上述紧密的联系,但科学和技术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面各节所述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并未改变,目前很多科学发现还看不出有当前的实际用途,也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我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投人在增加(近年来还有了很大的增长),队伍在扩大,体制在逐步变化,取得了不少成就.近年来又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目标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等.但是总体上看.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仍然混淆不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泛化,动机模糊.
由于科技已成为我国创造的专有名词,因此各种规划、计划、方针中除极少数(如1999年的技术创新大会及其文件)外都是笼统提发展科技.而对于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科学领域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性质,技术领域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性质,都缺乏具体分析,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究竟为什么要发展科学、技术,并没有清晰的思路,是为了增加论文数量还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并不清楚,什么是当前的需要,什么是长远的需要,用什么去满足当前的需要,用什么去满足长远的需要,也都不清楚.
2、体制不顺,任务不清.
通常说到体制,就是笼统地说科技体制,其中包括五路大军或六路大军(中科院、高校、产业研究院所、地方科研单位、企业、军队),但其中哪些从事科学活动、哪些从事技术活动并不清楚.如中科院应主要从事科学活动,但现在大量转向技术活动.高校在人力上有很大优势,但在财力、大型装备上又有劣势,因此也较适宜于从事科学活动,其中综合类高校适合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程专业类高校适合从事技术科学研究,但目前也大量从事技术活动.而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从总体上看又很薄弱,尽管从统计数字上看,全国科技经费投入中企业投人已占近三分之二,但其中恐怕大多数为外资企业,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多数大中型企业还没有研发机构,相当多的没有研发活动.
3、产业技术研究被削弱甚至取消.
建国后我国建立了一批产业研究院所,主要承担产业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承担了不少产品和工艺开发任务,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虽然加强了技术研发,但还远远不足与西方国家大企业相比.仍然需要产业研究院所承担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任务,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中重要技术来源的作用.但在体制改革中,这批院所被转为企业,使产业基础共性技术被削弱甚至取消,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的发展提高.
4、评价标准倒置.
对科学研究项目要求紧密联系现实需要,频繁检查,急功近利,大量中小项目管理成本所占比重很高,甚至要求产业化,缺乏宽容精神.而对技术项目则要求出论文,并与人员的各种待遇挂钩,另一方面又放弃了产业化的要求,仍然采用同行评议(鉴定)的办法.
5、人员培养一刀切.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从人数上来讲,需要量最大的是技术类实用类人才.但近年来的一些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使工程师地位远远低于科学家,高校工科教育与理科教育模式趋同,都是实行科学教育而不是分别实行工程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工科教育的实践内容越来越少,能力培养越来越差,导致企业中大量需要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缺乏,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越来越低的怪圈现象.
6、社会舆论对工程及工程师重视不够.
社会舆论上普遍认为科学比技术高,科学家比工程师、技术专家高,所以青年人的志愿中科学家名列前茅,而工程师则籍籍无名、少有问津.主要从事技术研究的产业研究院所多数冠名为科学研究院,甚至外国人自己称为技术院校的,翻译中也要改名,如麻省技术学院(MIT)译为麻省理工学院、加州技术学院(CALTECH)译为加州理工学院等.
凡此种种,造成科学活动缺乏安静、宽容的环境,使科学功利化,违反了科学的本性.多数原来而该从事科学活动的部门、单位不搞科学了,而去争取现实利益.科学家们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而成天混杂在芸芸众生之中,为现实利益而奋斗.近年来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几近绝迹就很说明问题.而当论文数量都有定额并且发表论文都有标价时,论文的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而一旦实在无内容可写,各种不规则行为也就自然出现了.此外,在同行评议中,如果评议结果直接影响到被评者的各种待遇,如收入、晋级、提职,甚至住房等等的时候,由被评议者选择评价者,而评议者中普遍唱赞歌、吹捧拔高、口下留情等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对大量不该从事而实际上却从事技术活动的组织(如中科院、高校)和个人来说,其技术活动实际上与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无关,活动结果也不需要市场检验而只要同行评议即可,而同行评议对能否产业化是难以判断的.评议中必然更着重于论文的水平逻辑的严密,因此被评议者的主要精力也必然放在这上面,而评议一结束,被评议者的各种待遇已取得,那就没有必要再去关心是否产业化的问题,而可以把精力放在争取下一个项目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活动和企业、和经济当然没有什么关系,加之我国企业原来就不承担技术研发任务,现在对于这种为研发而研发或者为鉴定而研发的活动也就不会有参加的动机.即使政府一直在提倡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等,但在结合中企业起不了主导作用,所谓有成果的项目并非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的,而成果的认定也不是由企业为主导,企业当然不可能去做什么转化工作.企业得不到可以产业化的技术,只好满足于原有的落后技术或者从国外企业去买现成的技术了.
总的看,尽管有了很好的方针,口号也喊得很响,但技术与经济仍然是两张皮.
三、建议
1、从观念上弄清楚科学和技术两个领域.
要明确科学和技术各自的性质、作用和基本特点;同时要明确科学与技术都重要,科学家和工程师都需要,不可偏废.比较而言,从时间来看,科学更多侧重于长远,技术更多侧重于当前;从数量来看,工程师要比科学家多得多.还要明确,与经济直接相关、能形成直接生产力的是技术.
2、从体制上分清科学和技术两个体系.
要稳定科学研究基本队伍,给予相应的政策.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的项目有较明显的应用前景,则可以与从事相应技术的单位合作进行或者分出去单独建立新的单位.技术体系中,要真正以企业为主体,即使一时或相当时期内多数企业不可能以自有技术为主,仍然要与独立院所和高校(短时间内很难改变高校大量从事技术研发的现实)合作,或从外购买,但企业必须在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体现在项目选择、经费提供(包括贷款)、进展要求、结果评价和商品化产业化等等方面.
相应地,在教育体制中,要建立独立的工程和技术教育体系,培养大量实用型的专业人才.
3、管理上分清科学管理和技术管理两种职能.
国家综合管理部门要有分别管理科学和技术的不同职能,科学和技术主管部门要分别设立针对科学和技术的二级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管理.地方政府也应如此,但地方政府管理中相应的科学领域会小一些.在社会管理上,目前已有自然科学基金会,作为受政府委托的面向科学研究的社会管理组织;相应地,在技术领域也应建立类似组织,受政府委托对一些技术苗头给予支持,当然管理方式上应该与科学领域有所区别.
在技术管理中要注意,目前国家单独列出了一类高技术项目,但是如何划分高技术与一般技术,其界限并不清楚、从大的领域来着,如能源.信息、生物等,其涵盖面很广,很难都算作高技术,因此在规划中体现出同一领域既在高技术中出现,也在一般技术中出现或者按其它标准分类再出现.因此高技术规范不宜扩得过大,应该就具体项目而不要按领域来予以确认,以免重复过多.
4、政策上分清科学和技术两种支持方式.
科学研究经费应由政府投入,在一些特殊领域,可能有少量的社会资助、目前科学研究经费比重仍然偏少,应予提高,大体上应达到占科学技术总经费的10%左右.应保证科学家的待遇,同时停止科学研究单位的创收活动,使科学家们能安心工作.在科学选题上应更多地给予科学家以自由度,除少量大项目外,一般不要与国家大目标挂钩,减少项目检查频度,取消发表论文数量要求,尤其是对个人的要求.
技术活动经费应主要由企业提供,政府应对重点领域给予资助,同时在税收抵扣、金融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应有鼓励企业与院所、高校合作的政策,取消成果鉴定制度,取消发表论文要求,鼓励掌握自有知识产权,鼓励企业掌握技术秘密.对政府资助项目要明确产业化要求,并根据市场效果确定政策优惠程度.
5、重视技术研究机构的建设.
恢复一批重点行业研究院所,从事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并要求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建立技术有偿转让制度、国家应建立专门的技术发展基金,对基础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
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逼迫中国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再一次强调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而发展科学和技术是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本文所述虽然只是从一个问题出发,但实际上涉及到了各方面的问题.如果在我国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把科学与技术关系问题处理好,使其各得其所,使技术与经济很好地融合,将会大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促使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