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怎么撰写小学科学课说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1 04:47:31
怎么撰写小学科学课说课稿?
怎么撰写小学科学课说课稿?
转贴一文章,但是我觉得写的一般.其实怎样说课,要靠你自己的具体情况,不同要求有不同的说法. 说课稿冰溢 发表于 2006-4-12 7:38:00 一.教材分析 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 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 二则是讨论电路的4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 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2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 其次,在连接小灯泡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其间的探索是坎坷的,有的学生第一次成功了,或许第二次又失败了;有的学生也许尝试了几次才获得成功;有的同学帮助同伴点亮了小灯泡;有的同学的电路接发竟然不与同伴相同,但结果却都亮了. 这些在努力付出后求的的成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花大力气让学生“胡搞”,让他们去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体会科学学习的真谛,认识到“科学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的真理. 再次,“电流、电路”等概念的建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电流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有凭借想象和猜想.而电路是建立在电流上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电流过的路,外延又很丰富,有通路、短路、断路等.要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必须要把电流和电路概念的教学捆绑在一起,设立成独立的一个活动,存放于“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之后.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尝试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3大主要活动而展开. 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画印象中的小灯泡,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经历连接小灯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成功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经历小灯泡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连接亮一个小灯泡,探究出接亮小灯泡的不同方法. 3.科学概念: 认识小灯泡、电池本身的结构,如小灯泡由锡点、螺线、灯丝等部分,电池有正负极; 掌握电流、电路等概念,特别是要知道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并能清晰地描述出电流的流向.二.教学方法 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在教学中达成目标的要求,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尝试---探究”法开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结构观察法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的观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提倡的‘亦步亦趋“的观察,而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它包含2层含义:一是无意观察,二是结构观察.本课在观察小灯泡的环节,采用了“结构观察法”. 2.自主操作法 科学学习与常识教学的不同之一是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所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头戏.本课在设计上突出了“动手操作”这项技能的训练,切割10分钟的时间块用于学生连接小灯泡. 操作,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程度而言,它可分为“引导式操作”、“挑战性操作”、“自主性操作”这样三种状态.针对“接亮小灯泡”这个环节而言,由于内容本身能吸引儿童,而且从本活动的教育意义出发,我把操作定位在突出“自主性”的层面,这样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连接中的创造性,而且能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3.对比理解法 事物通过对比,更能突显其本质特色,科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本课教学中存在着多出对比: 首先,自我认知与活动结果的对比.主要体现在本认为很容易接亮的小灯泡在实践中却花了一大笔力气;本认为很容易画的灯泡,却没能自信地画出来. 其次,多种电路连接方式的对比.这些对比是促成学生对电路认知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4.再认识法(或再体会法).也称反思法,是达成情感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堂中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谈谈活动后的各种想法环节上.三.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过程要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统一,才能发挥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学生认知结构来布局活动的结构,立足学生心理需求来解析每一个具体的活动,让每一个活动成为承载科学概念、激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体.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1.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2.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3.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立足“尝试画小灯泡——产生观察需求——再认识小灯泡”3个小活动而展开.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和描述小灯泡样子的时间块,因为掌握小灯泡的结构是突破描述电流走向的介质. 教师则在活动中做好学生情绪的调控与把握,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小灯泡的内部放大图,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关小灯泡的专有名词术语.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缺乏细腻的认识, 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画小灯泡”这个环节来揭露儿童对小灯泡粗略的、不完整的认识,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地产生对小灯泡进行细致认真观察的愿望.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段,是对儿童心理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得以运用的,它在设计上把画灯泡与观察小灯泡两个活动有结构地串联了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了孩子观察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让他们在体会中明白科学探究不能凭借印象想当然,要躬行,要细致. (二)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 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学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经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失败,感受到失败也是科学探究的无形资源,认识到科学失败的借鉴、启发意义. 所以,活动一开始,教师就提醒学生边尝试边思考“自己是怎样接亮小灯泡的?是一次就成功了,还是几次连接才换回的成功,当时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样的心理想法?” 学生就是围绕这样的问题自主尝试10分钟,同时把成功的、失败的实物装置图都记录下来. 在学生自主连接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班级学生水平层次发展不同步,所以“近距离层次指导”显得很重要—— 对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多与其对话,并做出示范,提供一些失败的经历,让他们在变革中纠正教师的错误,从而体验成功感. 对于班级中一般的群体性学生,他们在连接小灯泡的活动上,可以经过摸索获得成功,有的可能一次就成功.所以教师在指导中把重点放在指导他们反思自己连接的过程,同时学会用语言来描述整个经历. 对于班级中的强势群体,他们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发挥,他们拿到材料会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也会不费力气的把小灯泡连接亮.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新的连接方法,同时提供反例,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的连接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初步建立起电流、电路等模糊概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谈谈尝试连接小灯泡的一些感受,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道理,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的达成. (三)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 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难点,是“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电流、电路等概念已经建立了“知其然”的印象,但还不能在大脑中清晰地建立相关概念.所以这个环节的学习重点是依据“认识电流流向——理解电路内涵——扩大电路外延”这样一个概念箭来布局的. 首先,教师拿出通路电路,要学生猜猜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在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义的基础上,给出科学家讨论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明白通路电路电流的流向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锡点——灯丝——螺线,最后回到电池的负极”.同时引出电路的概念.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比较通路、短路、断路电路的迥异,在讨论中明晰“电流没有通过小灯泡,直接从电池正极出发回到负极,是短路现象,短路导线会发热,电池会烧毁.”“电流从正极流出,不能回到负极的是断路现象.”进一步丰富电路的外延.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概念的描述”能力和“在细微处发现差别的观察能力”.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