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天下为公的具体思想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4/28 17:05:27
天下为公的具体思想是什么
伟大的孙中山总理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天下为公的具体思想是什么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
示例 :万古千秋业,器.(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天下为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一贯主张“忠恕”.继孔子之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无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而儒家尤为重视公忠,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与王、黄齐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激励着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针对中华民族出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再次勾画出了一个“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规范同时,念念不忘“天下为公”这一传统思想.时常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 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1924年,孙中山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曾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 向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礼记》一书中《礼运》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天下为公”的“公”字,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 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教育应与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天下为公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教育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名言,树立远大理想.
2、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公平、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们的最高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总结,实践发展的必然归向.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以历代志士仁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大公无私的高尚道德品质,抑制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
3、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及社会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为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最后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