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思想与行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议论文,最好有加入自己的一些事,语言不要太平凡.只是参考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1 14:11:39
以思想与行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议论文,最好有加入自己的一些事,语言不要太平凡.只是参考一下
以思想与行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议论文,最好有加入自己的一些事,语言不要太平凡.只是参考一下
思想与行为
好久没有给书室添砖加瓦,要不,也不会感到这段日子过得是极其的乏味和空虚呢?昨天晚上去余秋雨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小时候阅读的故事.当时我留下的评论是"也许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不妥,但如果没有那时就有的一份对书的执着,又何来今天的余秋雨呢?"
今天在同学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的书店.本打算看看就走,因为真的好久都没有买书的概念了.书架上的新书固然很多,熟悉的陌生的,国内的国外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学的是与文学有些偏歧的专业,但还是难以说服内心的那份初衷.
就是我最后决定请回来的新朋友.同学说,你刚开始不是要买那本与这相反的吗?我给他的回答是,也许看那本书容易让人萌生悲观的情绪,还是看积极一点的好.
当然,戴尔.卡耐基的书,我也没有看过,也不知道他在里面表达是怎样的思想?之所以选择奥格.曼狄诺,是他的一句话感动了我:希望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一个人若是没有希望,他绝对不会去计划做任何事,最后也必然一事无成.
行为是思想的花,欢乐与悲伤是思想的果;一个人到底能收获甜蜜的果实,还是收获苦涩的果实,都取决于播下的种子.说得太好了.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等你长大以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长大的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事实证明父亲的忠告.
中午朋友在电话里说,生日就要到,问我要送什么礼物?这个生日很特别,过了这个生日,她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我也不知道送什么好?也许不能给她太大的惊喜,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就好了.
曼狄诺说;人是自己品质的培养者,人生的塑造者,以及命运的构筑者.这是一个明白无误的道理.自古国人就讲内在的修养,先贤孔孟还有那么多集大成者,无不是从自身修养做起.更何况我们这些文化精髓的追寻者呢?
在身边时常会听到,有些人报怨现实的大学生活没有曾经想像的那么好.言外之意就是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大学对不起我们,我们错入家门了,不是吗?
不可否认,我曾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可以自信地告诉看见这篇文字的每位,我没有进错家门,大学的时光太宝贵了.
别以为我是在讲假话,我想告诉你们,以前的大学她不是我们现实中拥有的,她是我的梦,一个时刻鼓励我们前进的梦,所以她是美好的.可是真当我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为什么会感到失望的情绪呢?因为我们心中的没梦了,没有前进的动力了,我们就会报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
其实现在,我们的心中还应该有梦,其实现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仅是一段短暂的开始.我们是绝对不可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明天,我们的人生,只会因我们的梦想而辉煌.
俗话说;师傅请进门,学艺靠个人.有些话和有些事一样,决不是空穴来风!
思想与行为的分裂
中国说教的书很多,但效果总是不佳,所以得到一个世风日下的结论.是否是世风日下,我不知道,但效果不佳总是真的.我向来对于思想宣传颇不以为然,古来以思想宣传为饭碗的人很多,但历代历朝在提倡什么,便出现许多相反的例子,当然凡有什么改革,也以失败告终.说到底,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是分裂的,这一点导致发轫于思想领域的什么改革设想,都在现实中碰壁流产,因为在思想与现实之间无法接轨,思想和行为二个领域,各有其机制,各有其运行规律.只因这个关系,造成中国的许多伪善与乡愿.中国文化是一种高调文化、虚伪文化,口是心非的文化.思想与行为二个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思想的发展很快,连老人儿童都会唱高调呼口号,并且出奇的统一;古代的不识字的文盲妇女,也懂得宣扬节烈.但一触及现实就不行,很难形成能得以遵守的行为规范.
中国的思想,从春秋以来便与现实处于对立的地位,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以批判的立场,力图纠正当时人们被认为不良的行为.孔子说仁,就是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暴政而言;韩非说法,就是针对当时秩序混乱,行为失范而言;老子说无为,乃是见到当时执政者所采取的政策,都不恰当,愈弄愈坏,还不如不弄.后来这些学说的传播演变,总离不开对当世弊端的挽救这个目的.汉时传入的佛教,也是立意要教人解脱,其前提也是人生是痛苦的.至于道教也大率如此.孔子时代,思想还有点实践性格,越到后来,思想家只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终日困在书斋中,翻烂古书,与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而读书人,日渐变得摇头晃脑,为世俗人们所不齿.封建专制社会以来,统治者对思想的钳制十分厉害,思想与现实愈加隔绝,一方面使思想家走入空对空的领域,另一方面使思想家投机趋时,为政治服务.此二者都使思想与行为更加分裂而不可弥合.
自官方参与控制思想始,流行民间比较有影响的思想都被改造,其它思想基本很难存身,思想的工具性不断加强.改造后的思想总是教人如何服从,即把下层人的权益逐级向上层集中,这种思想由于不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很难落到实处.但由于官方控制科举和教育,其思想通过考试得到传播.传播等于说已灌输到人的头脑中,不一定落实到行为去.这就是老人孩子都能唱高调的道理.比如看电视广告,日复一日,我也记得“爱多VCD”、“娃哈哈果奶”等广告词,但我却从来不买上述商品.为了应付考试和报告,人们发明了表面文章,自此,读文章书籍要得真知识和真思想,比朴学家考证古书还辛苦.我说中国文化的虚伪性,是因为文化大多是文字的记载,而人学习文化,几乎都是从书本得来.书本的可信度确实很低,因为都是做给人看的文章,即使是日记,如果是做给人看的也不可信.钱钟书的《围城》中,方鸿渐的父亲遁翁喜欢写日记,他本是个势利庸俗的小乡绅,在日记里却把自己打扮成为圣人.钱氏说“这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使他写自传、写日记,好比女人穿中西各式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片”.
以上所说的是思想家的思想无法指导人们的行为,至于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分裂,则又表现为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的特点是,他认识上承认某一思想的正确性,但未必照此执行.比如男盗女娼,世人都能认识到是一种不良行为,但这种现象却从未绝迹.有一个地方一个官员犯罪判刑后,被请来给其它未犯罪服法的官员上廉政课,据说声泪俱下.我想这个犯官,平日给下属讲话,或给上司汇报,对廉政的规定早已是倒背如流,现在再来给众官表演一回,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而台下众人听了,也必有人窃笑:抓到你算你倒霉,还来这里多费唇舌,这些道理谁不懂?唐人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与崔莺莺野合之后,崔有“自献之羞”,张则视之为“尤物”,其思想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否定.不过唐时人们对于男女关系似是较为自由,为何独有这个故事十分注重礼教上的事情,令人不解.
以上二例都是思想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此外还有一种类型则是思想为自己支配,行为却由别人支配,比喻小学生想到外面玩,但老师逼着他在教室做功课.做功课是他的行为,到外面玩是他的思想.又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毫无意义,甚至于社会有害,但为了拿报酬却不得不做.前者受权力支配,后者受金钱支配,这二种支配力量是社会的杠杆.还有一种近于相反的类型,即思想不是为了控制自己,而是为了针对别人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执行起来很是困难.社会上的人大抵是采用二重标准,即对自己适用特殊标准,对别人适用普遍标准,所以就出现了贪官骂贪官、妓女骂妓女的现象.则说明,贪官是反对贪污的,妓女也是反对卖淫的,只不过他(她)采用的是二重标准罢了.
知道中国人的行为与思想是分裂的之后,许多社会上的事情便豁然开朗,再也不感到一点的疑惑与矛盾.而且,在这种状况之下,想通过建立一套道德规范去调整一个社会,估计也将是徒劳无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