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4 02:12:55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x0d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x0d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x0d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x0d  眾因緣生法.何以故.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眾緣而有.若不待眾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汝上所說空法有過者.\x0d龍樹大士所著「中觀論頌」幾為中國歷代佛教各宗派奉為宗典,尤其以「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一偈更為天臺宗、華巖宗、三論宗等所重視.我們若說代表中國佛教特色之思想由這四句偈引出亦不為過.原文據鳩摩羅什所譯「中觀論頌」「觀四諦品」第十四載完整為:\x0d『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x0d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x0d據牟宗三先生謂:第三句『亦為是假名』,『為』字依梵文解釋應是『因為』之義〔註二七〕.所以四句偈的解釋是:『眾因緣所生法,我說它們就是空,而亦因為這空亦是假名,故這空就是中道義.』〔註二八〕『為』字若依中文解釋尚有一義:『是』.依此解釋則四句偈應該是:『眾因緣所生的一切法,我說它們就是空,同時亦就是假名,因而這亦就是中道義.』〔註二九〕如此解釋中道義亦和前通,只是不完全合原意,衍『二諦』義而成『三諦觀』,但二諦實亦合三諦的意義:『三論師之空有假名說實亦含有三諦義,不過他們只是渾淪說,沒有拆開說而已』.〔註三十〕\x0d歷代天臺宗以『名』代『為』傳法,則第三句成為『亦名為假名』,則為第二種解釋,於天臺宗並無差別,並不放第一義諦別立中道諦.二諦、三諦二者雖名殊但義理實同.又如「大智度論」卷六釋經初品中『大忍成就』云:\x0d如偈說:『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註三一〕\x0d則確實具有三諦相同的義理.或有謂『中觀論頌』一偈的要旨只是明真假二諦,而非至假中三諦:\x0d『……違明文,龍樹在前頌中明白的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怎麼影取本頌,唱三諦說……』\x0d而大表不滿〔註三二〕,如此則又未究天臺三諦三觀之旨所謬,強分二諦三諦是偏執不究佛陀所明之一實諦真義.牟宗三先生分析甚詳〔註三三〕.「中觀論頌」確無『三諦』『三觀』之名,但據今考『三諦』、『三觀』實乃出於「仁王護法般若波羅蜜多經」及「瓔珞經」〔註三四〕,並非天臺大師憑空而撰或誤解經文而創.智者『三觀』之觀念最早出現於「小止觀」一書,於「證果」章云:\x0d『……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名從假入空\x0d觀,亦名二諦觀.……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x0d,……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x0d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x0d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則見一切諸法\x0d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是名中道正觀.』\x0d事實上智者大師亦對中論一偈表示意見云:『深尋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別中觀之相,亦是秉明前二種方便觀門旨趣.』〔註三五〕智者大師並不只視文字表面之義,又「摩訶止觀」卷十一載:「大經元實是一諦,方便說二,今亦例此,實是一諦,方便說三.」可知智者大師並非誤解文意,違明文,他已深知二諦之意.筆者以為「三諦三止三觀」組織結構完備,正是智者大師高明之處,恐亦正是天臺宗能大興於中國之因也:\x0d一、強調「真、俗、中」三諦,涵蓋二諦,更防墮空虛.言「中道即是空」,此『空』字乃顯體字,是實相、絕待的.但學者因習性見空字則視為描述字、形容詞,以思維見之,既動思維則「執空」矣!欲見「中道即是空」能即「體空」而不動思維,不落言詮是很難的.立「真、俗、中」三諦,此「中」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思維終難『知』其究竟為何物,因此脫離文字限制窠臼而真體「空」境──實相空.此乃佛法「不可說」、「不可思議」之境界,佛經常云:『如是!如是!』即此義.若欲強以空字冠於諸法之上,豈又非執空矣!\x0d二、智者大師不強調後半段偈『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筆者以為乃是因一句『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難免又將學者帶到思維的空上,難免又要執空了.豈是斷章取義.若果真天臺智者大師斷章取義,則當時三論宗正興,為何沒有人辯駁?難道是當時三論宗下未與智者大師交往,事實上智者曾在揚州(受晉王楊廣之請),荊州(出生地)傳法,而此二地正是三論宗活動最盛之地.以後天臺宗能在這些地方取代三論宗是有原因的.\x0d三、不說二諦而強調三諦以顯佛陀中道本懷,正與中國儒家中庸思想冥合.若一味強調空,必難為中國傳統思想接受,此為印度佛教不變實質的中國化.這或亦為天臺宗興而三論宗漸泯之因.二諦、三諦畢竟不異,所顯皆為「一實諦」.四明大師之第四法嗣竹庵禪師云:『中道因緣所說法,一句道盡無餘語,我說即是空假中,珠簾幕捲西山雨.』正是最佳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