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墨池记的课文分析最好是句段分析以及课文中心思想之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2:31:35
墨池记的课文分析
最好是句段分析以及课文中心思想之类的
墨池记的课文分析最好是句段分析以及课文中心思想之类的
)《墨池记》
1、曾巩于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之前,曾在家乡临川(现在江西抚州)讲学.这篇文章是他在庆历八年(1048)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君之请而写成的.
2、全文共两大段.第一段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介绍墨池的所在及形态.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作新城.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第二层介绍墨池之称的由来.王羲之一向仰慕张芝,张芝在水池旁练习书法,到池中洗砚把池水都染黑了.这就是王羲之学张芝洗砚的遗迹,难道是真的吗?作者在这里特地用了一个设问句,那是因为称作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所以作者对此传说持有怀疑态度.第三层不去追究墨池的真假,转而去写王羲之.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去做官,曾经遍游东方,直至乘船出海,自己在山水之间感到心情愉悦,但他岂能恣情任性只满足并停滞在山水之间呢?这是用设问句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随之笔锋一转而进入第四层,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特别好,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际上乃是由于他的勤学苦练,而不是自然天成的.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难道不是因为学习的勤奋不及他吗?作者又利用设问句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第五层,作者总结自己的观点:学习确实是不可缺少的,更何况你想要在道德方面得到深造呢?在这一段里,作者从介绍墨池到论述王羲之的勤奋学书,一步步加以引申推论,最后落到文章的主旨——道德的修养上来,突出了勉学劝善的目的,前后环扣,文章延伸得极为自然合理.
文章的第二段,说明写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可分三层:第一层说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又向作者说:“希望你写一篇《墨池记》.”就是说明王盛君对墨池的重视和自己写作此文是应王盛君之请.第二层写王盛君这样做的用心,可能是尊重他人的优点,虽是一技之长也不能使之埋没,乃至连他的遗迹也很珍视,也可能是推许王羲之勤学苦练之事以劝勉学生.作者肯定了王盛君悬挂墨池六字,又请作者写记的用心.这里用设问句来说明自己的推测,是一种谦逊的语气.第三层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想.他慨叹道:人有一技之能就使得后人这样尊崇,更何况是仁义正直的人所传下来的品德作风,它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么巨大啊!
3、这篇《墨池记》属于杂记体文章,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和记事、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用小题目写出了严肃郑重的大主旨,却又写得生动、灵活、简洁、明快.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或用以表示怀疑,或起到提示、启发的作用,或加重谦逊的语气,这是本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墨池记》
1、谋篇立意
文章以记为线索,以论为重点.由记叙墨池遗迹入笔,进而阐明王羲之书法的卓异成就“非天成也”,而“以精力自致者”,强调了坚持不懈刻苦学习的重要.
2、篇章结构
第一段:概叙墨池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墨池的形状特征,叙述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并由此引出议论:王羲之书法达到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因而推论出,要深造道德,尤其不可废学.
第二段:先叙王君之心意,后侧重议论,进一步阐述推崇王羲之勤学苦练精神的重要性,以点明本文写作主旨.
、《墨池记》一文中“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这是王羲之学书法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从结构上讲,“又尝自休于此邪”一语,用设问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临川学书,既与上文墨池挂起钩来,又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依据.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