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作文的快速布局及构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6 00:44:12
对于写作文,每一次都渴望写出好文章,平常自己也会写几段文字,但只有在特有感触的时候才会写出深刻优美的文字,而每次考试时间都非常紧,有的时候或许对这个作文题目很有感触,踌躇满志准备落笔时,忽然发现什么都想写,总感觉抓不住重点,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的运用素材突出主题,很是困惑。我平常喜欢阅读优美清新、古典、富含哲理的文字,也积累了很多,但总是不能自如的运用,总感觉表达能力不好,平时各种提高写作的方法都看了个遍,大都是一个模式,很困惑。所以,该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合理的运用素材把握住主题?怎样才能不让文采变成空谈?
作文的快速布局及构思
解题思路: 首先要认真分析材料和素材,根据材料确定立意,然后架构全文,做到内容充实。
解题过程:
你好,你所问的问题,恰好也是高考时应该重点关注的,所以我就从内容和审题的角度分别谈谈。
内容充实:
从根本上说,文章内容的充实体现于材料的充实。这里所指的材料,就记叙而言,体现为揭示中心的人、事、景、物;就议论而言,体现为用以支撑观点的事例和理论(即论据);就说明而言,体现为对说明对象相关特点的介绍翔实具体;若是写成小小说,则要求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若是写成诗歌,则要求意象选择典型、充分。不同文体对“内容充实”的具体要求各有各的特点。
  如何才能让文章“内容充实”呢?
  1.注意积累素材。
  积累材料在平时,大脑的仓库是在有意无意中丰富起来的。高三时间紧张,再去读大本的课外书不现实,但并不意味着高三就不应该在积累材料上下工夫。巧妙利用现有条件,激活现有库存,适量吸入新鲜空气,做到“内容充实”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①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高中生活为例,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②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高中3 年教材、读本就有12册,上千万字。其中的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另外,高三阶段的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③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2.合理选择材料。
  材料充实,不是堆砌材料、多多益善,这就关系到选用材料。选择材料的基本原则是:围绕中心选材,力求典型、准确、新颖。典型,就是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准确,主要是指数据、引用等材料的可靠无误,考场上如果用作论据的名人名言记不准了,可用“有位名人说过”、“前人说过”等来替代,切不可张冠李戴;新颖,主要指材料具有“我”的特点,言他人之所未言,古今中外均可,选材新颖的前提是要多读多看,视野狭窄,只能与“新颖”无缘。
  另外,还要注意材料的组合与搭配,既有典型性,又有全面性,才能既充足,又无堆砌之嫌从而能充分有力地再现事物,展示特点,表现主题。
快速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一、抓关键句法——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鞋匠的好奇》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二、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
  例: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 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三、辨证关系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 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四、联系实际法——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我们只要善于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便可挖掘材料含义。
  例: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自己的心灵等。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