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看花灯作文300字要看花灯的,主要是写灯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20:43:47
看花灯作文300字
要看花灯的,主要是写灯的!
看花灯作文300字要看花灯的,主要是写灯的!
从十一月的“冬节“,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这岁尾年头的两个月时间,都属于“过年”和“春节”的历程.过了正月十五日,就算告一段落了.
正月十五日是普天同庆的日子,其中却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原来这节日的来历与汉初讨平“吕雉之乱”有关.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吕后,她是当时皇朝贵族中一个居心狠毒而又淫荡的女人.汉高祖一死就杀尽一切从前跟高祖打天下的功臣,起用外戚吕氏兄弟子侄辈,篡夺权位.吕后临朝不久,诸吕终被刘氏旧臣诛灭.汉文帝登基,觉得天下重享太平,极是难得,因而在岁首找一个好日子与民同乐.听说当年讨平“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五日,恰好这一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所以就决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宫游玩,所以名为“元宵节”.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为民间一个普天下的欢乐节日.
元宵是一年中的头个满月日,又叫“元夕”、“元夜”.这一天的节目以花灯为主,所以也叫“灯节”.另外有个名字叫“上元节”,这是根据道教“天官当令是上元”的说法.
道教所称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间祸福的三个神灵,他们各有当令轮值的日期,天官当令是“上元节”,地官当令是“中元节”,人官当令是“下元节”,其中以天官为首,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这个“天官赐福”的日子.
“上元”,又叫“灯节”.据说是由于元月观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
原来汉朝在这一天,彻底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的祭典,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另处一说是与唐太宗和升学灯有关.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风气,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那是把先做好第一只精巧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替他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便成为“上元节”的点缀.
又有另外一种解释:道教信奉“三官神”,传说“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据说“三官神”对人们可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并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最初在正月十五这天,千家万户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到唐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逐渐提高,这一风俗,发展成为正月十五前后三天闹花灯了.
灯节在唐宋时最为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唐人沈[人全]期有诗云:
火树很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正是描写元宵的盛况.
龙灯与春祀的来历
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
今俗新年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摇摆,作动词解,也就是“舞龙”.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可知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这里有一则传说,也可以说明舞龙纯是纪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传很久以前,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荷花池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这一年,荷花怀了孕,过了十个月,孩子却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再仔细一瞧,倒是错愕不已: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有九百九十九片.旁边的接生婆一见,大吃一惊,嚷道:“哎呀,了不得,你们家里生了个龙神!”
消息传遍村子,人人都来道贺.消息惊动了村里的老族长,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边留着个横行霸道的丑孙子.这祖孙俩一听到百叶家里生下龙种,立刻手持钢刀要来砍杀.乡亲得到消息,马上给百叶报讯,大家细细商量,想出了个办法:将孩子放在脚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门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长和他的孙子带人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族长老头儿见找不到龙种,抓住百叶逼他交出来.孙子见荷花长得美丽,心生一计,举起钢刀杀死了百叶,把荷花抢到家里.老族长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也必定饿死.再说荷花会生龙种,将来龙种会生在自己家里,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抢到老族长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长老头儿逼着她去淘米,荷花拖着淘箩走到池边,轻轻漾动池水,忽然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花叶纷纷倒向两边,让出一条水路来,只见自己的儿子就坐在脚盆里,向她漂来.荷花又惊又喜,连忙将儿子抱到怀里,喂饱了奶水,仍然放回脚盆里.一阵凉风,脚盆又漂回到荷花丛中去.荷花晓得儿子没有饿死,心里十分高兴.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给儿子喂上三次奶水.这样喂了九百九十九天,儿子渐渐长大,满身龙鳞闪亮金光.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龙种没有灭掉,暗暗高兴.老族长得知龙种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计.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边淘米,祖孙两个躲在杨树丛里察看动静,只见碧波荡漾,花叶浮动,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徐徐漂来一只脚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淘米的荷花扑过去.荷花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杨树丛中闪出个人,举起明晃晃的钢刀直向孩子砍去.刹那间,只见孩子从脚盆里倏地跳起来,化成一条金色小龙,向池中跃去.可是迟了,那一刀砍着了小龙的尾巴.荷花丛中停着的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忽然飞过去,用身子衔接在小龙的尾部上,用一对美丽的翅膀就变成了小龙的尾巴.
小龙长吟一声,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也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化成了数十丈长的巨龙,在荷花池上空翻腾飞跃.这时,一阵龙卷风卷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这阵龙卷风好不厉害,那个砍龙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抛得无影无踪.族长老头儿见孙子被风卷走,“噗通”一声,吓得跌进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天空,大声呼喊,但蛟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
当地百姓为感谢它,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一千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
灯谜的故事
提到花灯,就不能不说“灯谜”.关于灯谜,有这样一则笑话----
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皮笑肉不笑,人人叫他“笑面虎”.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就望也不望一眼.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口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着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入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身来,王少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
笑面虎瞄他一眼,就骂道:“小子,你凭什么借粮?走罢!”
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气,忽然心生一计.
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家家户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提着一盏花灯上街.花灯扎得又大又亮,显眼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
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提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观灯,一见此景,也挤到花灯前,只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吩咐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帐房先生看了看,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叫道:“好小子,胆敢骂老爷!”
就命家丁要抢花灯.王少忙举起灯,笑嘻嘻回道:“老爷,怎见得是骂你呢?”
笑面虎气呼呼说道:“你那灯上是怎写的?”
王少朗声念了一遍.
笑面虎恨恨说:“这还不是骂我?”
王少笑出声来:“老爷,你真多心!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
笑面虎一怔,只气得干瞪眼,没话可说,转过身狼狈地走了.周围的人明知王少是指着和尚骂贼秃,又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越传越远.
第二年灯节,不少人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
其实灯谜是花灯的一种副产品,斗智助兴,用来增加节日气氛.
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渊源始自古代隐语,它将事物或句语的真象暂时隐藏,另以一种与这事物有关的特色或背景,组成优美韵诗或通俗文字,以悬疑质难他人.
六朝以后,一直到唐,文人嗜谜者多.花灯悬谜,问难于人,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曾提及元宵佳节禁城不夜为赏灯之会,会众以谜诗出写在灯,映之于烛,挂列通衢,由人猜度,当时名为“灯谜”,属于一种风雅的益智娱乐.以后,一直延至明清两代.
到晚清,灯谜式微,文学价值渐渐消逝,而流为通俗鄙俚的谜语.
灯谜本是升平时代农业社会的产物,时代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人们再少有闲情逸致,灯谜的没落是极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