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1:48:2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那样,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殖,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划分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一、对学生行为特点的思考: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学生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1、活动性:一为它总是凭借活动的动作与行动表现完成的;二是行为的表现与完成有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教育、矫正和评价习惯.2、意识性: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意识来支配,无意行为也在潜意识的操纵下产生.运用合理的心理辅导艺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支配言行.3、适应性:行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工具,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同个体行为的适应性水平则不同,同一个体的行为水平也有差别.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必须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4、复杂性:人的心理纷繁复杂、所处的环境也五彩缤纷,因而心理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自然具有复杂性.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良莠性:行为有优劣、好坏、良与不良之分.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预防其不良行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主要是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差异.它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二是不同的个体在同一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于智力差异、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的存在,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是要提高其心理素质,让它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思路与方法: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在学生有了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去教;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记;要在学生明白行动规则的条件下再要求去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我的体会是:A.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随时随地都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整洁大方的形象.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一个人情绪.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情绪,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谐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让学生在潜移化中接受教育.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正直.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保证做到,决不食言.B.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们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板报、特色专栏、名言警句栏、优秀作业栏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一是利用晨会课学习《日常行为规范》、《第二中小学三字歌》,联系现状,引起学生反思;二是在国旗下讲话中或组织班会、队会进行专题讨论,现身说法,深入领会,提高认识.三是做好专栏导向.宣传好的典型,刊登学生来稿,注意针对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养成习惯,产生效果.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是有一种特殊的血源关系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这是父母影响孩子、孩子向父母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还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学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习惯、志气、爱好等,对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来说,社会风气表现为一种无意的社会外部控制,对改变人的思想和情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们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决定意义.这种决定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情绪是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而出现的一定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对人们积极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坚定的学习信念.信念是人们对于生活、事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信念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刻苦学习,实现理想和目标.可见,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会腐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学生为本,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主人意识”以至健康成长.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学校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业成就的保证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教研活动、学科教学以及点点滴滴的日常管理中,我的体会是:A.借助儿歌,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我们把行为规范化成“三字经”,每条为一颗星,在班内设置夺星栏,逐条学习评比,每周评一次,学校定期检查总结评比,通报情况.B.干部负责与学生督促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对小卫生检查员、作业量督促员、图书管理员、值日长等小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对全班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文体、常规等情况进行记载总结,指出不良习惯,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C.持之以恒,及时强化.学习行为一经规范,就要按规范严格要求,加强训练,经常对照,督促去做.在培养规范化行为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予以强化,老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正反两类典型.抓两头,促中间,树榜样,同时重点帮助习惯差生,促其改正,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规范言行,长期这样,才能慢慢见效.(2)提高学生自我导向能力.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3)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