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8:53:11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是什么?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是什么?
清明节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
  【清明节简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与介子推有关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在晋文公身边阿谀的小人为伍,更为晋文公复国之后没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老母上了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晋文公慢慢地也听到了这些议论,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赶紧叫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回介子推.他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
  绵山涧壑万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岖,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心里起急,但也无可奈何.晋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却怕介子推回来,夺了自己的恩宠.一个手下向晋文公谏言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烧绵山,介子推怕伤了老母,一定会出来见您.乱了方寸的晋文公见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涂地采纳了这个主意,命人在绵山上放起火来.时值仲春,风大物燥,烟火吞没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几天也没有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肯出山,已经和母亲被烧死在山顶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节的翌日,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来吊祭,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复国之后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张,感慨万千,下令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大,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流行于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其实,寒食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也已经确定.寒食节、清明节不过是统治者用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了,并流传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的习俗渐渐融入了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之际怀念逝者、祭祀先祖渐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