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密度定义式P=M V可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1 18:58:42
由密度定义式P=M V可知
电阻的含义由欧姆定律可知,R=U/I,由I的定义式得I=O/t,U为电势差,Q为电荷量,t为时间,将I的定义式带入欧姆定

电阻,就是金属导体内部有很多原子实,当电流粒子(电子)通过时对其起到阻碍作用,这是电阻的本质,有些材料的原子实少,电阻小;而有些原子实多,电阻大.电压U也叫电势差,在高中电学中可以理解为电路不同位置,

由公式P=UI可知,电功率的大小跟导体的电阻无关

在电阻电路中:P=UI但是I=U/R所以P=UI=U*U/R.即在U一定时,R越小P就越大.怎么说电功率大小和导体的电阻无关?220V40W的灯泡电阻为220*220/40=1210Ω.12V40W的

由燃烧值的定义可知(  )

A选项不确定燃料燃烧的质量,所以说法错误;B、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的燃料,其燃烧值越大,说法正确.C、不仅不确定燃料的质量,同时热值与温度无关,因此C选项说法错误;D、应该是

书上有句话: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p=〔M丨丨丨MF1-丨MF2丨丨=2〕

集合的代表元素是点M,点M满足的条件是:到点F1与到F2距离差的绝对值为2.也就是说集合P是由满足到两个定点F1和F2距离差的绝对值为2的点构成的.当|F1F2|>2时,M的轨迹是双曲线.再问:可是2

A、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错误;B、根据中点的定义可知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正确;

A、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错误;B、根据中点的定义可知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正确;C、只有当点P在线段AB上,且AP=BP时,点P才是线段AB的中点,错误;D、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由F=ma可知(  )

A、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由物体本身决定,与加速度无关.故A错误.   B、不是因为有加速度才有力,而是因为有力才有加速度,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故B错误.&n

卫星绕地球运动由万有引力公式:GMm/R^2=mV^2/R可得:离地球越远卫星线速度越小.但由线速度公式V=ωR又可知R

好,那么我就可怜可怜你,好好的、详细的单从公式角度来看:万有引力公式要写成这个样子:GMm/R^2=mVω(向心加速度等于线速度乘以角速度)所以,R和Vω成反比因为ω=V/R所以,R和V^2/R成反比

由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F/IL可知F一定垂直于B,I一定垂直于B,是否正确?为什么?

当然你的看法不对.这个定义式是在B和I垂直的前提下给出的,即 F=B*I*L,事实上是F垂直于B和I所确定的平面,B与I可不垂直.

由密度的定义公式rou=m/v可知A,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密度越大,质量越大.B,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密度越大,

密度是物体的属性p=m/vA密度越大,还有体积呢,体积未知错误B错误,同AC根据变形V=m/p质量越大,密度越大正确Dm=pv体积越小密度越大再问:密度不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吗,为什么会随着质量的改变而改

已知线段MN,取MN中点P,PN的中点Q,QN的中点R,由中点的定义可知,MN=( )RN

代入得MN=8RN.很简单哦.再问:题目我会,但怎样写出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再答:由题意和中点定义,MN=2PN,PN=2QN,QN=2RN,代入所以MN=8RN。

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 可知,在电场中的同一点(  )

A、电场强度等于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但电场强度E并不跟F成正比,跟q成反比,而F、q无关,E由电场本身决定.故A错误.B、在电场中的同一点,电场强度E是一定的,则无论试探电荷所带的电量如

已知线段MN,取MN中点P,PN的中点Q,QN的中点R,由中点的定义可知MN=( )RN

像这种有图的题,自己根据题目内容画个示意图,琢磨能更容易解决.就算再难的几何题目,把图看明白了,就很好解决因为2RN=QN2QN=PN所以4RN=PN因为2PN=MN所以8RN=MN

高中物理 题目三 阻力增大,速度减小,由P=FV可知F增大,那为啥加速度减小?

此题选C注:P=FV中F为牵引力,不是合力,所以公式中的F是不变的,而不是增大.速度减小,因为开始时是匀速运动,阻力增加,速度便应减小.加速度增大,这里的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匀速运动的加速度为零

由P=Fv可知 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随着牵引力的减小 汽车的速度可不断地增大

不对,当速度增大,牵引力减小到和阻力相等大小时,速度就不会再变化,牵引力也无法变化了.

对于密度定义式p=m/V的下列几种解释中,属于正确表达的是

D密度是物体存在固有属性与质量体积无关那只是计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