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喜欢红楼梦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18 15:12:41
喜欢红楼梦的原因
喜欢红楼梦的原因
《 红楼梦》 自一出世,始终被捧读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半点要远去的迹象.那自宝黛情爱生出的悲剧的浓雾“遍及华林”,在人类的心灵和声音中回环震荡.究竟为什么能这样持续而深层地打动古今中外的读者,我们将从惯常的角度,从以往的前台关注、表层现象退出来.去审视、探求新的阐释和印证.
我们说,尽管人类时时都在成年.都在一般意义地寻求爱情之后组合婚姻,但这个“红楼一梦悲千古”的故事,却仍然始终在真切地暗示人类心中对真正爱情结合的不自信及对爱情悲剧性的深刻体味.这种意识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受到公开婚姻的束缚,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挤压,只是不自觉地潜存着,不时地与我们通常视为合理、实用、道德、欢快的事实背道而驰—— 这种带悲剧精神的爱情.总是模糊地占据无意识的一隅,总是绝对地存留于某种难以磨灭的象征之中,简言之,朦胧而真切地体现为一个也许令人诧异的原型即“石头”与“眼泪”之间、血泪相泣的爱与距离.这正是内含深刻悲剧冲突,可谓悲情千古的爱情神话所要展示的.
《红》 开篇一个离世的神话,试图把扑朔迷离时恩怨与现实交织、承应,第五回一曲《枉凝眉》 .再把悲剧爱情写尽写绝,推向绝境.引人迷幻生疑:除非在神话里,谁又把虚幻当作美,把必定的破灭当作实在如真理的仪式来追寻不止呢?我们不是不能体验那么虚幻却又徒然悲愁的情感.而是不愿相信“爱而无果”.我们知道结局而去自主地、饶有兴味地阅读,是因着重幻灭爱情的“活的过程”, 是想亲自去探寻这场悲爱的究竟.在此,我想揭示人们通常只认为是先虚后实的那个预言性神话——“浇灌”与“还泪”背后的意义,我要关注、追问那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曲词所述的“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地奇缘面对为何最终只有走向“水中月”、“镜中花”似的空劳牵挂.
一、两组定性语言的关注
读《红楼》 ,我们就是这样眼睁睁地,又神伤不已地看着一桩真切的爱情走向悲剧,走向神话谕示的虚幻,因此,解释悲剧之因一直成为阅读者的困境.《红》与其他中国小说、甚至外国情爱小说相比,其别开生面之处,不仅仅在于它所表现的纷繁人世生活,在于其悲剧结局之绝无仅有:”一死一出家’,还在于它在表现主要人物的气质个性上与情景浑然相通,把语言使用的自然情感素质赋予两性主人公.我们如果从传统的或一般性的阅读中摆脱出来,不侧重于小说情节的叙述语言,而侧重于作品中使用的各自独立、特别的术语,我们不难发现和析离出两组赫然存在的对应语言,它们使用在揭示宝撇各自生命精神本性意义的关键处:
黛玉(女人〕 :绛珠草、木质、水做的骨肉、还泪(哭)
宝玉(男人):补天顽石、泥做的骨肉、土灰、美玉(疯)
现在我们隐略明白开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遥人,这句话的重要性和中心读解作用了.
黛玉是否儒弱有余,坚强不足,这不能从小说浓墨重彩的哭戏中轻易作论.一部《红楼梦》,黛玉的泪与哭的确贯穿了她全部的生命、爱情过程.从生来就“泪光点点”,无数次的哭至无泪可流,到身亡后幽魂还在潇湘馆悲哭不已.以致于一些读者怨黛玉哭得太多.
我们转身面向宝玉,小说不只说他是“无材补天的顽石”、“泥做的骨肉”,也写他一生配带通灵之玉,显见有封建贵族家庭的美愿和器重,但与之形成对比和反讽的,正如其名“贾”即“假”宝玉.在作品中与黛玉的泪与哭相应的是他的疯魔、摔玉.所以,曹雪芹又巧妙地写出了贾宝玉在《红》 中的异常举止.宝玉自从初见黛玉就一再摔玉(第三回).后又要给和尚(第一一七回),愚痴癫狂,言行超常.宝玉“狂病的发作”,大的就写了四、五次,小的更多,或是大叫乱跳,寻死觅活;或是昏昏沉沉,终日懒怠;或是出语怪请,满脸生惑,甚至“假死过去”,表面看是因失玉,其实宝玉内心所患是失去黛玉,是爱情危机所导致的焦虑,也与强迫他走仕途的压力密切相关,即癞和尚所说“为声色货利所迷.”宝玉一生无法不在亦石亦玉,真石假玉的困境、夹缝中挣扎与生存.
特别有意思的是,书中关于爱情的两次谶语式的誓言,使我们找到了关于石头与眼泪之间悲剧的最好注脚,在这里显明地呼应和回归了“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种自然本体的定性.在“慧紫鹃情辞试莽玉”里(第五十七回),宝玉砸玉,咬牙切齿地说:“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 再化一股烟,让风吹散”情急之时,宝玉回复了自然土石的本原性,“化灰成烟”.而女性在爱人先逝,爱情失却之时,按宝玉“一语言中”的应是这样,“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找的尸首飘起来.送到那鸦雀找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第三十六回)最本体的绝妙的言语意象就体现于此,昭示给我们“爱情在泪水之河中漂流”.
二、从原型、传统到《 红楼梦》 的爱情
提出两组语言,不过是为原型的追问、探寻作出铺垫.荣格说:“原型或要素… … 是心灵的经验周期中典型而规则地出现的事件的支配力量,是诸神及主要规律和原则的意象.”原型及其意义早就存在,都不是突然的.那么,“石头”和“泪水”追溯更早到底是什么?
从女娲用泥、水创世做人的传说以来,泥和水就事是爱情的二元素一般交合并存.曹雪芹不单借用传统,以花、草、木等喻女性,更具创造性地把水和泪等意象一并惊人地用到女性身上.而在人类开端、各民族起源的神话里都有洪水泛滥、造世化生的传说,即对女性― 生命母体的崇拜古已有之.老子将“水”比作他的“道”,《管子》 说:“水为万物之本.”荣格认为:“水是对无意识的最普遍的象征.”所以,水就是女性的生命、情感意识,美的体态的集结,当然也与性有关.在《红》中,女性的美与魅力,尤为少女身心的真善美的集结,曹氏写她们个个形似水一样柔媚近人,心似水一样“清净洁白”,灵与肉,真与美,在她们身上水一样浑成统一.因此,黛玉就是作家美的理想追求的女性典型.
但是,原型心理和法则无法不受到社会意识和现实事件的阻挠和修正.在旧的时代,黛玉等红颜却薄命的强烈反差,一直震撼着作家的道德与良知.当水的清爽、纯净、生命意识化为血与泪而流自心间时,就证明着中国女性生命、爱情里所具有的灵性和情感高度受阻与被践视.故在寄人篱下,爱情失落的黛玉那里,她的哀怨和对爱情的争取、抗争总是同泪水联系在一起的.
同样.“石头”话语亦有史可考.石头在远古也曾是生殖器宫、力量及活动的象征,文化原型中与(男性)生命之本联系在一起.从涂山氏化石而生启的传说.”女蜗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到高人志士以顽石自譬,灵石崇拜已转化为人格崇拜.曹雪芹自身亦纠缠有“石头情结”.他在早期自题画石诗中即写道:“爱此二拳石,玲珑出自然.洞溯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①
看来顽石本来自然敦厚,喻托“灵性已通’,力量尤存,应可济世补天,可见曹氏的自尊和怜爱.但是,社会、家族对宝玉的厚望、“金玉姻缘”对“木石前盟”的抗扰,本真、朴素而诚毅的生命价值、品格在世俗的期待中被迫升格,异化为“玉”.这种由石到玉,不石不玉的二难折磨,笃定宝玉既有坚贞不变的石头之质,又有痴顽病变的二重性格.所以,贾宝玉式的男人及其爱情就这样在来自生命本性的呼唤中与来自社会外在的束缚及家族压力中摔捏、摇摆,难于自主和抗争,进退两难而痛苦不堪地步向“顽愚疯魔,”生命力趋于衰退和钝化.
至此,通过对“石头”与“泪水”的原型或传统积淀的追间,通过对作品两组颇带自然质地的语言的分析,通过它们彼此间设置的语言的抽象而隐秘的联系,宝黛的人物个性、形象具有了先验的语义规范,他们实际上是从原自传统的固定的语言角色和象征中诞生的,成了一种附带本体精神的符号.所以.语言的外套作用原来是其内蕴的创造性地发现和继承.此时,“语言也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它激活我们继承性的潜力,在我们对语言中所保存的意义的那种‘社会性继承’所发生的反应中,我们得以分享种族经验.”② 而这些启示令我们得到了所需要的部分原型意又及意象的介属:女性:(水)指生命的母体、灵性、清爽,(泪水)象征其强烈的欲望、高度的情感化.男性:(石)指生命力的强度、硬性、冥顽;(亦石亦玉,不石不玉)顽愚疯愚,象征其所受压力和抗争、生命力衰退钝化.
通常,我们容易从《红楼》 的表层叙述中谈到宝黛的爱情故事,但是另一种深层的影响从来就以“石头”与“泪水”呈现,总在打动心灵敏感时读者.血泪相泣的“石头”与“眼泪”之间爱与施离的悲剧,作为爱情故事中的经典往事,一直在超越时空、历史传统,打通我们的阅读.可以说,历来被认为缺乏悲剧精神的中华民族,却在爱情与生命的悲剧体验上不比任何民族肤浅.
我们从最早的《诗经》 就读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惊叹之句,告之兼蔑追求和将仲子式的无限感伤;而《洛神赋》曹植在洛水的脉脉传情,浓墨重彩因人神殊道而悲愁不已;《四愁诗》 (张衡).里又有“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的苦诉;连大诗人陆游也写过“泪痕红泡蛟绢透”,真是“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虞炎).以诗传悲情,司空见惯,这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与民间故事中亦屡见不鲜.如《西厢记》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孟姜女哭长城》 等.
这里,与《红》 最具本色相联的传说,是娥皇、女英与巫山女神之说.屈原《九歌· 山鬼》 云:“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据说巫山石畔灵芝多得甘露之惠滋生繁茂,长青不凋.而绛珠草亦受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其间联想、隐喻的痕迹清晰可见.③传说巫山女神瑶姬痴心不改,在此望夫化石,这与黛玉渴望真爱,甘愿为爱者泪尽身亡毫无两样.《史记》、《述异记》 、《博物志》 中,均有尧之二女当日洒泪在竹上成斑,故有今之斑竹、湘妃竹的传说.这表明,林黛玉被称为“潇湘妃子”是“言之有据”的.
从那些遥远的、难于确定的言语故事和传说中,我们在归纳出它们传示深沉厚重的悲剧情绪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奇异的基本因素的构成:一是具体而飘渺的爱的对象目标,如“美人意象”:黛玉是“镜中之花”,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洛神“徒倚傍徨,神光离合… … 竦轻驱以鹤立.“巫山女神”既含娣兮又宜笑,余慕予兮善窈窕.”这些就不是西施昭君之类有历史可考的、实在的美女形象.二是不竭的追求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一同并置并力图超越,但结果是高度的幻灭感.如“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诉说来显示了距离、阻碍和缠绵的痛怠,其极致如这首《汉乐诗》:“上邪,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在以上的回顾、析解中,我们跌进了一个层层深陷的爱的困境,阻隔愈远,白己所舍去的愈是缥渺,愈美丽珍贵,自己愈是感到舍去时的痛苦;愈是满含泪水要让自己成功,心灵也就愈丰富,愈强大,悲剧意识也就愈浓愈深.
这关于“石头”与“眼泪”之间爱与距离的言说,回到《红楼梦》 亦正如是.宝黛无疑是相爱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情行程中,那从来不可遏制的冲突、难以言说的阻碍和误解.总使得真爱的诱惑和艰辛在美丽中更美丽,在悲剧中尤其悲剧.
“人所以能以精神彼此相爱,必得是他们一同领受同样的悲苦,而且在悠长的时间里,肩负着共同的愁苦之束缚,而携手越过顽强的大地.”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 P29 )同样宝黛正缘于对仕途经济浊化人性的共同不屑,而成知己之爱,并在共同的痛苦里觉知彼此的存在.但为什么非得用黛玉的怀疑与梦幻式的呼唤来显示爱,昭明距离呢?
黛玉的寄人篱下,身病心细与宝玉的家大业大,重任在肩又欢笑博爱形成鲜明的对比.大观园给他们的爱情提供的无疑是虚幻的自由与繁华.这注定了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爱情生活中,人们认定的宝玉是处于中心地位,而黛玉处于边缘.所以“在这故事里形成悲剧的,与其说是行动的失败或愿望.的软弱,无宁说是在理解方面的障碍.”宝黛之间不断的爱情誓语,既是相爱的证明,也是爱情受困的明证.宝玉悟禅机时写过:“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添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因此,宝黛间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不需要证明,也无可实证的.
但是,他们既生而为人,也必定“食色,性也,”然而,黛玉那热烈、激情的爱与生命之欲由于出身,由于环境延及个性,只能以一种曲折、微妙的方式进行和发展.黛玉之苦就在于不但于社会中孤独而渺小,与人隔膜(甚至包括恋人).而且没有男性宽阔而坚强的臂膀可倚.“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一回里,梦见宝玉剖腹刻心,既显示其热诚、真挚.也表现了黛玉下意识中的恐俱和希祈.黛玉作为女性爱的欲望的苦难代表,只能一直以泪水传达她那生命之欲受到梗阻的哀怨与痛苦.值得一问地是:宝玉在悲剧爱情中干什么了?宝玉究竟为他们的爱的承诺作出了多少显明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黛玉的渴盼和期待?他至多无用而无奈地誓说:“你死,我做和尚l ”且一直停留在誓言上.这遥遥无期的相爱,多么虚幻,多么若即若离,多么苦难滞重,难怪黛玉要在死前“焚稿断痴情”了.
诚然二宝玉在爱情中也是苦不堪言的.他不得不表现出的“顽愚疯魔”就是确证.在精神分析学看来,宝玉每次的“狂病”发作都直接指向他的潜意识心理,即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越了患者性格系统中自我所能承受的程度,不得不通过病态释放心理压力所携的巨大能量.他是在是“石”但又要他成“玉”,亦石亦玉的二难境地中愚痴密狂.他异乎寻常地坚定了自己的人格形象,一再显露出愚顽发痴的石头本性,这也不容易.从无意识状态看,社会压迫与人格反抗冲突的结局是宝玉自我的崩溃(痴狂疯魔),这是只能以退为进的人格的胜利.
三、红楼梦醒:神话的破灭
在意象美不胜收的“红楼”上,一男一女的爱情梦幻嘎然而止了,因为“石头”与“眼泪”的原型一旦揭示,爱情神话就已破灭.开篇那个神话:为什么是绛珠接受神瑛的灌溉?这原来是男权文明反复絮叨的振救爱情与社会的模式与神话.在那离世的神话中,神瑛侍者(男人)给予了绛珠草(女人)以廿露浇灌.这种虚幻的梦境,一直使女性陶醉.觉得满足.有恩可报,有爱可依.黛玉也正是受这种梦幻纠缠的美丽女性之一.但是“绛珠”一旦入世,“修成女体”,情形即马上转换.她再也得不到浇灌,但仍受着“因缘前定”的那个神话的蛊惑,而以缠绵不尽的爱意和血泪一往无前地来酬报“浇灌”.
因此,“石头”和“眼泪”,不应是现世爱情所需要的意象或模式.它喻示的是活得沉重而愚顽的男性与跪着的哀怨而坚贞的女性的形象.女性总是在要求获得真爱,当不能经济独立之时,她的依赖不单是精神,还更有维持生命的诸多欲望.而对男性来说,男权有时直接就是他们获得爱情的枷锁,为名利所困,要么放纵要么负心,经常成为我们生活中或文学中的男性形象.
这样,透过神话的迷离,我们得到了插曲中“顽石本可补天,女娲弃之不用”的答案.这就是男权价值与力量的失落,这注定是“石头”的一次绝对降格的终结暗示.所以,有着自省意识的黛玉就亲口问出了惊人之语:“至坚者‘玉’,至贵者‘宝' ”,不为世用.“尔何有贵,尔何有坚?”这即是依靠“石头”去拯救满含”泪水”的爱情与命运的必然失败.这标明缺乏自由个性与阳刚之美的男性其生命意识的薄弱和创造力的衰退.从这一角度看,宝玉以作疯作傻来抗争人生、回报爱情遭遇,这一可怜的“胜利”是对中国男权中心神话的一种暗含的讽刺和嘲弄.《红楼》 以最惊人的悲剧给最后一个爱情梦幻以沉重打击,揭示了男权神话“浇灌.爱情的负面、虚幻的影响.
用神话的眼光看《 红楼》 ,我们不难发现《 红》 及其爱情故事的魅力.无数阅读人的共鸣与原型共通心理的激活交互并存.换言之,宝黛的悲剧爱情巳经超越个体,超越作品.《红》 提供的不仅仅是现世的说法,也不仅仅是宝玉、黛玉两个青年男女之间发生的爱情悲剧,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两性在男权社会追求真爱的悲剧.虽然语词在历史演变中会丧失本义而变得难以理解,或因历史的尘封、人的现世生活的挤压与健忘,男人与石头、女人与水(泪)的并在成了难以破译的密语,但神话一旦破灭,原型一经显现.我们就不再感到失去或不能意识原型的虚空.我们在这超越现实的伤感神话境界中“获得审美的凭藉,启示的消息.以及打开灵感之泉的象征性.”它也缓解了我们在现代生活与爱情中的压力和焦虑.
① 吴恩裕《 曹雪芹佚著浅探》 第248页.
② 鲍特金《 悲剧诗歌的原型模式》 .转引自叶舒宪《 探索非理性世界》 第184 页
③ 参见《 红楼梦学刊》 1994 年第一期所载<林黛玉形象探源>一文
④ 乌纳穆诺《 生命的悲剧意识》第7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