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关于项羽,赵高,刘邦有哪些成语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3/28 18:14:48
关于项羽,赵高,刘邦有哪些成语故事?
关于项羽,赵高,刘邦有哪些成语故事?
项羽: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 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多多益善》
  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楚界汉河》
  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附近)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
  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东山再起》
  后人在项羽自刎处建一亭,名乌江亭.唐诗人杜牧游此地凭吊感慨.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不应以失败为耻.如果项羽回江东集结人才俊杰,也许能够再返中原逐鹿.于是题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刘邦:
  《杀马立誓》
  《楚汉相争》
  《四面楚歌》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
  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
  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
  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
  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
  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
  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
  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
  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
  “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
  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暗渡陈仓》: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犬牙交错》: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候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的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赵高:
  《指鹿为马》: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