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19 18:18:26
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能否挺直腰杆,主要在于能否筑起自己的文化高地.文化接轨不等于趋同.把我们的民族特色抹杀掉,把我们的文化打扮得跟外国文化一样的“接轨”,只会为民族文化带来毁灭.
交响乐在中国只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百年来,几代音乐人的共同努力让中国交响乐的成绩可圈可点.然而,作为高雅音乐的一种,交响乐本身比较脆弱.
交响乐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交响乐团演出,所需人员少则几十,多则百人,日常训练和演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若让乐团完全通过市场自给自足,乐团就会疲于奔命,没有精力创作.有人说,现在有的乐团多追求大编制、高难度的作品,对乐手基本功训练重视不够.依我看,这不能全怪乐团.一些乐团为了养活自己,不得不考虑演出曲目的市场.没有梅克夫人经济上的支持,柴可夫斯基也许很难写出大量不朽的乐曲.
据我了解,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多种政策扶植交响乐.在欧洲,资助交响乐团的企业能获得一定的税率优惠,甚至得到免税待遇,以此激活社会资本对高雅音乐的资助热情.在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提供充沛的资金,一方面承担乐团演出的票务营销;与此同时,政府也对乐团的艺术水准有所要求:比如,一定时间内演出的曲目不能重复,一年演出总量必须达到一定的场次,保证一定场次的公益演出等等.这样一来,交响乐团一方面不用奔波于市场,得以潜心提升艺术质量,一方面有充裕的资金去聘请各国音乐家为自己创作新曲目.
交响乐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作人才的成长、成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现在的社会环境,提倡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声音有些微弱.有人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这样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不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有的艺术家太看重物质,缺少精神上的追求,缺少奉献精神.有人把每次的创作当成一次性劳动,“给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活,干一分钟的活就拿一分钟的钱”.像冼星海等老一辈音乐家,他们以挽救民族危亡、提高民族素质为创作目的,而不是把音乐当成谋利的工具.我不反对索取,但是不能把索取看做唯一,艺术创作是需要一些历史责任感和人文情怀的.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离不开文化的力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能否挺直腰杆,主要在于能否筑起自己的文化高地.经济领域要与国际接轨,文化领域是不是需要与国际接轨呢?这个可以讨论.文化接轨不等于趋同.把我们的民族特色抹杀掉,把我们的文化打扮得跟外国文化一样的“接轨”,只会为民族文化带来毁灭.曾经有外国音乐家对我说:如果不是看署名,我听中国一些现代派的音乐作品还以为是欧洲作曲家创作的!我国很多老一辈音乐家留学归来后,就专注一件事,就是用西洋音乐的技巧来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技巧或者乐器是西洋的,但音乐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
交响乐在今天能够得到很多中国人的喜欢,是几代音乐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他们创作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并通过各种形式培育交响乐的听众,有意识地进行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今天我们不能丢掉这些传统,要让交响乐成为大众喜爱的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
问题(1):文化接轨与文化趋同的异同点是什么?
问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的理解
民族性是文化高地的标识
1.文化接轨是异域文化的碰撞及慢慢的融合,文化趋同就是文化的同一性和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两者的相同点是:涉及2个及以上的文化领域;且涉及的文化领域能产生相互的改变作用.
两者的不同点是:文化接轨与文化趋同存在一个质不变和质变的区别.文化接轨,保持原有的文化元素的前提下,与所接轨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改变和共融.而文化趋同,是随着时间退役,文化同一性,或者是同质性.
2.
每一支民族文化都为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奉献了一份功劳,正是因为人类拥有极多种类的文化的共同存在,人类的各个文化群体才会互助互竞,对社会、科技等等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
西方国家在近代因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致使他们如今登上了世界的颠峰.
他们现在凭借他们的资本,鼓吹让我们这些第三世界的国家超越自己的文化,这其实就是让我们放弃自己的文化,投入他们的怀抱、皈依他们的文化.
说白了就是同化我们,让我们屈尊于他们膝下.
这摆明就是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
每当有一支文化从这个地球上消失,这个大千世界就会少一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