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苏辙有什么故事?例如说:平生,著作等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5:03:21
苏辙有什么故事?
例如说:平生,著作等等
苏辙有什么故事?例如说:平生,著作等等
苏辙轶闻故事—张方平对苏辙兄弟的品评 苏洵带苏轼、苏辙去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与兄弟二人谈论之后颇为惊赏.第二天出了六个题目,让他们拟作,而自己偷偷在壁间窥视他们的反应.两人得题后各自运思.苏辙对某一题意有些疑虑,偷偷指著题目请示哥哥,苏轼也不答话,拿笔倒敲矮桌暗示语出《管子注》,苏辙疑而未决;又指著下一题,苏轼用笔把题目勾去,马上拟作文章.出来交卷给张方平,张方平读了他的文章更为欣喜,而勾去的一题,并无出处,乃是他故意要测试这对兄弟才学的陷阱.第二天,张方平见了苏洵,告诉他说:「两位公子都是天才.大的聪明机敏,特别教人喜爱;但弟弟谨慎持重,成就可能会超过哥哥.」 (据佚名《瑞桂堂暇录》) 苏辙轶闻故事—「调水符」与「无忧符」 嘉佑六年,苏轼派任凤翔签判,苏辙则留京事父.苏轼是个颇懂得享受的人,他在游终南山下的玉女洞时,发现泉水甘美,带了两瓶回去.以后又派士卒专程至玉女洞取水,为防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来冒充,於是与寺僧破竹为契,僧与己各藏其一,作为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并作了一首〈调水符〉的诗.苏辙也作了一首〈和子瞻调水符〉,劝哥哥与其大费周章取水,还得担心士卒欺骗,不如减少欲望,自可免此忧烦.诗的最后二句说:「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两人个性上的差异由此可见.(据苏轼〈调水符〉、苏辙〈和子瞻调水符〉) 苏辙轶闻故事—担任陈州教授 熙宁三年(西元一○七○年),苏辙任陈州教授,有诗云:「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宛丘是陈州州治,在今河南省淮阳县.由於苏辙个子瘦高而学舍低矮,往往读书读到一半起身伸个懒腰,头就撞著屋顶了.但他并未被现实折磨得意志消沉,反更坚持读书人的风骨,所谓「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形象地描绘出他那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不为贫贱所屈的骨气.作者:220.131.47.* 2008-1-19 15:1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苏辙轶闻故事 转 苏辙轶闻故事—张憨子的启示 黄州有个人叫张憨子,看起来疯疯癫癫的,无论冬夏都只穿一件粗布衣,三十年来从不换,却闻不到臭味.他常在市集中独行,没有人知道他夜宿何处.有人想看看他,他多半不见;苏轼派人去请他相见,他却欣然而来,但却不说话,也不坐下,只是把客舍打量一番,默然而去,连苏轼也摸不清他的用意.苏辙对这件事却颇有心得,他在〈次韵子瞻张憨子〉中谈到个人的领会,反省自身之所以得罪南贬,正由於正直敢言;而张憨子始终保持静默,却正是悟道体真的表现.随顺自然的脉动,悠然游心於道,其中自有一种简单质朴的快乐.(据苏轼〈张先生并叙〉、苏辙〈次韵子瞻张憨子〉) 苏辙轶闻故事—〈黄楼赋〉的轶事 苏轼知徐州任内,适逢黄河氾滥,苏辙也协助哥哥积极组织徐州百姓防洪,坚持与城共存亡.水退之后,苏轼就在徐州东门建黄楼.元丰元年(西元一○七八年),他在黄楼大宴宾客,苏辙因公务繁忙,不克出席,於是写了一篇〈黄楼赋〉托人捎去祝贺.苏轼本想作〈黄楼记〉,看到这篇赋后,也为之搁笔,并亲自书写,刻之於石.以苏辙的文章,加上苏轼的书法,堪称二绝.崇宁二年(西元一一○三年)禁毁苏文,徐州太守不愿毁此刻石,只是将它投於城濠中.宣和末年禁令稍弛,权贵之家纷纷以拥有东坡手迹为荣,出价甚高.当时徐州太守苗仲先命人取出刻石,日夜拓印,得数千本,然后藉口「苏氏之学,法禁尚在」,将刻石毁掉.众人听说刻石遭毁,拓本的价格遂为之激增,苗仲先因此发了一笔横财.(据徐度《却扫编》) 苏辙轶闻故事—与僧道广泛交游 苏辙兄弟从少年时代起,就已经兼读儒、释、道的著作,而苏辙的佛、道根柢,则较其兄为深.由於苏辙曾染过肺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从担任陈州教授起,就特别注重道家的养生之术,与道士交往,学习「吐故纳新」的养生术,藉活络筋骨以调养疾病,使得病况渐趋好转.又陆续结识佛门中人,因而洞悉各种虚妄的现象而返归质朴的本性,自然免除了先前的忧虞,逐渐达到「是非荣辱不接於心」的境界.(据苏辙〈筠州圣寿院法堂记〉等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