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回家 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9 14:41:16
以“回家”为题 一篇议论文 600字
回家 作文
解题思路: 写成议论文,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给你提供两篇范文,以供参考。
解题过程:
回家
家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回家
家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往床上一搁,第二天又湮没在滚滚红尘中,这不是回家,是回酒店。回家是给灵魂一个安放地,是给心灵一次彻底的洗涤,是一次精神的突围,是一次重生。
回家是本真的回归。我相信人性本善,孝悌仁义,同情怜悯在儿时不曾缺少,但自人们离开家门踏入社会之日起,这些本真的善性便日渐剥落,代之而来的是冷漠虚伪,尔虞我诈。为了寻回这安身立命弥足珍贵的本性,人们纷纷回过头来,把目光投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园。这时洗尽铅华的他,无忧无虑,无惊无险,体会那价轻松的心理,少了那份虚荣,那份争强好胜,懂得了平平淡淡方是真。他彻悟,人世间的一切尽在眼底,不再为名所累,不再因失去伤心不已。他豁达,他潇洒起来,不会因执著结果而担惊受怕这是一份写意人生,疏放中显出无穷魅力。
回家是回归自然。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每一个游子的精神寄托。月光还是床前的月光,流水还是门前的流水,那里有儿时的欢声笑语和天真无邪,那里有独善其身的日月精华。王维就这样突围而出,抖下官场的污浊扬长而去,奔向那精神的故乡。与其说王维的半官半隐使他的突围显得悠然,苏轼的突围便显狂飙,在穷山恶水中,在浩瀚的大海之濒吟唱着对如梦人生的喟叹,更令人钦佩的是在不断被流放的过程中坚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
四海为家,自我放逐是精神的回家。“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并没有把家的概念局限在一个狭小固定的地方,他们不是用经验的眼睛看家,而是用想象的眼睛看家,把家拓展到无限。中国古代诗人历来有一种“宦游”的传统,唐人更是成为风尚。这不仅是寻求做官进身机会,而且也是书剑飘零、浪迹天涯,他们把离家时悲哀的情绪变成一种生命的壮游。不论他们是否达到了预期,但在这豪壮的游历中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宗旨,不曾让自己的灵魂游离这精神的家园。
离家是人生的出发点,怀揣理想,以博大的胸怀拥抱无限的宇宙,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怎样的形单影只,家,这个精神的家园总是在自己的内心未曾远离。家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回家其实也只是一段心路历程。
同学:
对以上解答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回复,好吗?谢谢!
很高兴为你解答!
祝你的成绩越来越棒!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