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谁能说说关于孔夫子的学问?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1 16:09:26
谁能说说关于孔夫子的学问?
谁能说说关于孔夫子的学问?
孔夫子的学问实际上就是和谐社会的学问 文:长江一浪 对孔二先生这个人,真是仁者见仁,礼者见礼.把孔夫子学问的核心,解说为“仁”的,都说孔夫子好的不得了,爱心泛滥.而把它解说为“礼”的,则批判孔夫子扼杀人性,维持旧秩序.在我看来,孔夫子的仁和礼,实际是一种辩证,一种对立统一,或者说是在追求矛盾关系中的一种和谐.孔夫子的理想社会,是“君爱民,民拥君”的那种情形,这也就是孔夫子时代的“和谐社会”梦想.君爱民,是仁的表现.民拥君,则是礼的要求.礼,是秩序本身.没有礼,就没有秩序可言.民要守礼,君也要守礼.比如大家在一起聚餐,君要坐在君的位置上,臣民要坐在臣民的位置,谁坐错了,都是不合乎礼的.仁,就是爱,“仁者爱人”.仁是秩序的润滑剂.君要爱民,民要爱君.没有仁,大家都只是冷冰冰地守礼,是消极的,不可长久的.现代人错误地把礼和仁完全对立起来,是因为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礼的等级制度.现代人讲求自由和平等,但是如果把礼理解为一种秩序,那么我们就不能把“礼”完全抛却.现代人除了要继承传统“礼”中的“礼仪”、“礼貌”因素外,还要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社会秩序.这种秩序,不再是孔夫子希望的等级制度,但仍然是非暴力的、相互宽容的和具备人本的仁爱思想的.现代社会,一方面继承礼的传统,建立社会公约,建立民主法治;另一方面,发扬仁的精神,以人为本,施行仁政,倡行博爱,促进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爱、调和与协作互助.这些都是和谐社会应有的本义.人性或恶,以礼制之,没有秩序,就没有和谐;人性或善,以仁导之,没有仁爱,也没有和谐.常有人以阶级斗争为由,说一些诸如“有剥削没和谐”之类的话.其实,和谐只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从孔夫子建立和谐社会理论框架开始,之后有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都是在封建生产关系下,社会主流获得了相对和谐幸福的生活.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也将是一个不断改革、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在孔夫子的礼与仁的背后,有一个总的基础,那就是“天道”,礼与仁,只是依天道而行.天道是什么?孔夫子讲不清楚.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还是要把“天道”想清楚的,不要追求超越现实的绝对和谐,不要拿乌托邦的东西来指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