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感受那一刻 作文宽一点可以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3 10:23:27
感受那一刻 作文
宽一点可以不,
感受那一刻 作文宽一点可以不,
那一刻”是文章的实写,要具体、有厚度地记叙和描写出“那一刻”的人,或事,或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境和过程,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通过视、听、触、嗅、味等五觉的生动形象描绘,或通过意识流、蒙太奇的手法,写人、记事、绘景、状物,或插叙,或补叙,或引经据典,或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那一刻”写得具体、细腻、丰腴、深刻,有起伏,有梯度,有广度,有长度,有强度,有高度,有深度,且把其中的“理”深深地蕴藏在人、事、物等之中,形成人、事、物、理、情、意的高度有机融合,为下文写“开始”部分蓄势、铺垫,使文章显得有血有肉、合情合理、言之有物.
一篇文章的质量优劣高下,要从“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方面去衡量,即看形式(文字、句法、结构、体式等)与内容(意蕴、情趣、境界等)的有机整合的程度,文贵意在言外.如果说“那一刻”是“形而下”,那么“开始”则是“形而上”,是虚写,是写意,是文章的“道”.“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整合,就是文与道、实写与虚写和谐统一,即虚实相生.虚实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作者个人的想当然、贴标签,这就是文以载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道理.如果仅仅写“那一刻”,而没有写出“那一刻”“开始”以后的这个“道”,文章则会显得苍白无力、无精打采.文无载道,就等于文无灵魂、文无精神、文无气韵、文无生命,因此,好文章常常是形神兼备、文道合一.
“那一刻”是写形,是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画龙的过程,要画出其首、身、尾.“开始”是关键点、转折点,也是衔接点,它是传神、点睛的突破口,是考生瞬间的体察与感悟,是“道”的升华与深化.所以,“开始”是对“那一刻”过程的体验、认识、领会、感悟、教育和启迪.从表达方式上看,要通过议论、抒情来完成,写出自己对“那一刻”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为“那一刻”的发展变化过程,提供理性的飞跃.
总之,从“那一刻”到“开始”的过程,就是从演绎到归纳、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惟有这样写,文章才会神采靓丽,有深度.
■点评人:滨江中学 高振千
今年的作文题目《从那一刻开始》,基本上沿袭了温州市前几年中考“命题作文”的类型,但一改过去十来年作文题目给一大段“材料”、“话题”、“提示语”的方式,统统省略,就一个作文题目及要求,显得清爽、简洁.
我喜欢这样的命题作文,更喜欢没有“提示语”的作文命题.我总觉得那些所谓的中考“话题作文”在盲目跟风高考,使初中生将作文写得不伦不类,糟蹋了作文的基本功训练.况且近几年来高考的命题作文也越来越多,也可以视之为学生作文一种回归的趋势.
十几年前,中考作文命题老师都喜欢用“提示语”告诫考生,如:本题目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仿佛不牵着,考生就不会写了,有一种画蛇添足的味道.实际上,有些“提示语”往往误导考生,有的甚至主题先行,束缚了考生的作文思维.
初看这题目《从那一刻开始》,还以为是半命题作文,总感觉这题目只说了一半,下面还需要“如何如何”的半句话.不过,正是少了这半句话,才给考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想像空间,让所有的考生容易入手,也比较容易发挥.同时,摆脱局限,点面照顾,公平合理.至于能否脱颖而出,那就看考生组织内容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了.
“从那一刻开始”,按字面透露的信息分析,虽然体裁不限,但一般属于写事为主的记叙文.“那一刻”必须为后面“开始”的意蕴伏笔,所以选择好“那一刻”尤其重要,可以是激动人心的社会见闻、震撼心灵的亲身经历等事件和人物,越鲜活越具时代气息.描述好“那一刻”的场面和情景是成功的前提,将“那一刻”描写具体、形象和生动,加以不遗余力的渲染,这就为后文的“开始”作了必要的铺垫,才能使“开始”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当然,这“开始”最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启示、启发,或者是某种行为、思想、观念的转变,或者豁然开朗、焕然一新.“开始”应该是“那一刻”的照应,关键在于有丰富的内涵,突出和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如果“那一刻”缺乏踏踏实实描述,那“开始”只能给人牵强附会和空洞生硬的印象.在作文基本功都差不多的水平面,这“开始”就显示出作者的认知水平和独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