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以孔子的和为话题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3 11:49:04
以孔子的和为话题的作文
以和为话题的 急!
以孔子的和为话题的作文
孔子颂
当布谷鸟的歌声插上翅膀,春天还会远吗?
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
当诗书礼易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会远吗?
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
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已历历在目,志者的双脚在漫漫的荒原上踩下一道道足印,圣贤的话语在寂寥的天空中匆匆地流过,谁能追随你无定的身影,谁又能体会到你内心中角落里那最微妙的语义流转?
突然间,我的眼前站出一个魁梧的身影,他似乎在向我毫不厌烦地诉说,又像是在对我殷切地嘱咐,只恨我愚钝,只恨我懵懂,未曾体会到那言语中的微言大义,只恨天难长地难久,只恨时间太匆匆,孤独的我眼睁睁看着那身影渐渐地离我远去.但是那一声声一句句仿佛还留在茫茫的楚天云际,任我恣肆地采撷.
我知道那是孔圣的召唤,我也乐于随着那铿锵的训导奔向君子的归乡,因为只有那里才是我梦的地方.在这路上我回望着圣贤曾踏过的土地,似乎在泥土的清香中找到了一丝慰藉,一丝欣喜.
在这条前行的路上,我心中不住发问:孔子的心中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有他自己的那一份向往“远古”的情怀呢?“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那“先王”的“礼”就是他心中最可珍惜的寄托.他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他人生中片刻不曾忘却的信条;他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是他看待人生看待天命的恒常准则;他说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是他政治信仰中的最高追求和达成仁政的不二法门;他说过“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是他全部道德体系中贯穿始终的活的灵魂.为了维护礼的尊严,他可以舍弃政治前途,舍弃荣华富贵,看到季氏公然欣赏天子乐舞,愤愤然离开鲁国,“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什么样的气节,这是什么样的骨格.为了维护礼的公平,他忍受着对颜回的思念,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拒绝了旁人厚葬颜回的请求,“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这里又有多大的无奈,多大的痛苦.孔子从未因一己的欲望和好恶而破坏礼的威严.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怎样的高洁与刚毅,这又是何等正直的品格.孔子志于出仕,但绝不为名,绝不为利,而是时时刻刻把握着自己人生的尺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他出仕的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是他对义的诠释.儒家的思想是出仕的思想,即使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也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不济也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所以我们看到孔圣的话语中时时刻刻满载着对天下黎庶的关怀,所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才成为孔子的理想,成为他为之穷尽毕生不懈追求的人生的彼岸.
孔子对生活总是怀着一颗坦荡的心泰然处之.在金钱和地位上,他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从不会为金钱权势所迷惑,甚至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可以忍受饥饿,忍受贫穷,忍受他人的误解与毁谤.他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还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子心中只有道,只有义,金钱和权势只是他眼中的一粒尘埃,匆匆飞过,何足道哉.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泰然的.所以他才会有“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感悟.在小人的威胁下,他也表现出坦然的作风,齐国的大夫桓魁要杀他,他淡然一笑,“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又是一位道德的倡导者,一位苦口婆心的劝世者.它将交友作为成就道德的终南捷径,他将“友直,友谅,友多闻”作为择友的准则,又将诚信作为交友的根基,他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除在交友上,他也认为一切的道德都应该遵守“信”的准则,他说过“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又说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他还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对信的追求和内心深处对“诚”的膜拜.
孔子无疑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局面,他发出了“有教无类”的呐喊,他开辟了对平民讲学的先河,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就使得他的理论具有了多义性,成为万人皆可效法的不易之学.编撰诗书,考订礼易,教徒授业,宏法传道,这些都无不成为在他身后竖起的一座座丰碑.
而我眼中的孔子,似乎也在那一句句警训中固化成我心中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是一种追思,一种对“礼”的追思,一种对先王政训的追思,再或者是一颗对天下人的珍重之心,一份奉献于天地祭坛上的生命酬飨.我仿佛已经坐在孔圣的面前,感受着他言语中的停顿和呼吸中的急缓,我虽无法与颜渊并驾,无法与子贡齐驱,但我早已将孔子作为心中永远的老师,一位让我毕生学习的至圣先师!
孔子吾师!孔子吾师!
下面是一篇2004年的高考作文:
至 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做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将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