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清国留学生的长辫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灵鹊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19 07:11:42
鲁迅的《朝花夕拾》里有一篇回忆散文是《藤野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中作者描写出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形态各异,那它们的深层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将辫子盘起来或解下来表示什么? 希望能尽快回答!
清国留学生的长辫子
解题思路: 把握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内容。
解题过程: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
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