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高差改正数与高差闭合差不等该怎么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1:45:41
若高差改正数与高差闭合差不等该怎么办
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怎样调整?

对于闭合水准路线按与距离L或测站数n成正比的关系,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分配到各段高差上,使改正后的高差总和满足理论要求,最后按改正后的高差计算各待定点的高程.有不懂得再来问我哈!

请问三等水准测量的高差闭合差容许值是多少?如何调整?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的允许闭合差为:(1)平坦地区,±4√L毫米(L是往返测量、附合或环线的水准测量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2)山区,±12√n毫米(n为测站数)

什么是水准测量的高差闭合差?如何计算?

假如是从一个已知点复核到另一个已知点,那么两个已知点的高程差值为理论闭合差,而从已知点复核到另一个已知点之间的所有高差中数的总和与理论闭合差的差值就为高差闭合差.附合水准的闭合差公式为:起点高程+高差

水准测量附合导线高差闭合差怎么求

所有测段高差相加得高差和.求起始点和终止点的高程之差.上述两项相减即为闭合差.

水准测量中不知道测站数怎么计算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

水准测量中除了用测站点计算平差,还可以用距离(单位公里)进行计算.测站是6倍根号下n,距离是12倍根号下L.再问:就是测站数和距离一定要有一个的意思吗?之前我们做实验忘了测距离了,没有距离是不是不能算

在平地与在山地高差闭合差的公式为什么不同

在地球上测量的,其实是在球面上进行测量,但是小范围内的平地可以近似看成平面,所以闭合差遵循平面几何关系,但是山地,情况不同了,要看成球面,各个水准面也不平行的,我们外业水准的那个大地水准面也是不平的,

附和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

加我、、发给你、、、

关于水准路线成果计算表其中的高差改正数.高差闭合差.怎么计算?

先解释“高差改正数”:在同一条水准路线上,使用相同的仪器相同的测量方法,可以认为各测站误差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高差闭合差可按测站数n1(或按距离L1)反号成正比例分配到各测段的高差中的数,就叫高差改正

啥是测段高差中数

闭合和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将闭合差反其符号,按路线长度或测站数成正比分配到各段高差观测值上.支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取往测和返测高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两点的高差值,其符号与往测同

处理闭合水准路线测量数据,改正数的和的绝对值不等于实测高差的绝对值,即改正后高差代数和不为零怎么办

首先,闭合差要反符号分配,只要计算正确,那就只存在计算取位影响.对于计算取位的影响,可人为对个别改正数做调整,以保证平差后高差代数和为零.

为什么水准测量中的高差中数等于红面高差+黑面高差再加或减0.1米再除以2

一般情况下,黑面高差和正常高差接近.红面高差和黑面高差差一个常数,也就是0.1米,所以要加上或减掉.也就是说高差中数不等于红面高差和黑面高差的平均值.在老的黑红面水准尺中,有两种黑红面读数差常数,一个

高差改正数怎么求附合水准路线高差调整及高程计算表

什么改正?是闭合差吗?如是闭合差,先跟据往返测和闭合测算出闭合差,再跟A点到B点(实测高差-理论高差)线性内插到各个站点或按四等的视距比例内

高差中数的含义

这个问题很简单,比如DS3水准仪,其中DS后面的3就指的是“每公里往返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不超过±3毫米.意思就是说,用DS3水准仪往返测量一公里

用水准仪做高差闭合该怎么算

每次观测有个后视点,前视点,和他们的高差.你要算附和的闭合差还是闭合环的闭合差?把每一站的后视读数-前视读数累加起来就是第一站的后视点与最后一站的前视点之间的高差再问:就是放线所说的四站闭合

高差改正数如何计算

满意答案tantalus15级2012-06-08先计算整个线路的高差代数和,这叫闭合差,然后计算整个线路的长度把反号变成用得到单位长度(每公里)的高差改正数再将分别乘以水准线路每段的长度(公里为单位

水准仪高差中数怎么算

你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哦

闭合水准线路高差计算,观测站数是距离么

不是啊,测站数是你架设仪器的次数,闭合水准测量平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测站数一种是按距离平差.再问:那按测站数怎么算啊,有什么公式么再答:测站平差一般用在山区,距离平差在地势平坦地方。公式和水准等级有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计算.急

再问:另外那张空白的也要,谢谢!再答:不是闭合的怎么填???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理论值

由于水准面不平行,使得一点的高程不是唯一确定,从而引起水准环线高程闭合差不为零(即便水准测量没有误差),称为理论闭合差.

水准闭合测量里,加上改正数后是否能消除误差?即使之等于理论值---高差为0?

首先分析误差的来源:1、仪器和水准尺因素;2、观测因素;3、外界环境的影响.解决方法:1、仪器设备按时检校(保证处于最佳状态);2、提高观测者的观测精度,增加观测次数等;3、尽量避免大风及气温变化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