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读后感6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3 21:02:53
上学记读后感600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的第三单元读后感

关爱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

语文名著阅读读后感急求.后天就要上学啦!

①名人传  故事情节: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

六年级上学期第四课读后感

索溪峪的“野”(读后感)作者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几个方面来描写索溪峪的.作者把索溪峪的美丽风景描写的淋漓尽致.“山是野的.”作者把山峰的那种气势给写了出来,“使人忘而生畏.

昆虫记的读后感600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我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介绍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昆虫.下面就由我想大家讲一些昆虫记里面的内容.第一章讲的是爱昆虫的人,里面讲了一个小男孩以前非常喜欢昆虫.它讲了那个男孩的梦想,他的梦

上学路上,600字

上学路上,我望着天上的太阳,思索着:太阳里会不会有城市呢?如果有,里面的人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安居乐业呢?那些人长得是什么样呢?他们的科技是比我们发达还是落后呢?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这几个问题.恍惚间,我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读后感

《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著作,它讲述了英国人鲁宾逊在孤岛生存的恶劣艰苦的环境.这个故事让我读到生存的道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克罗索所乘坐的船在途

昆虫记读后感600急

昆虫记读后感人们称赞它是“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个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是一部值得传给下一代的书.”是“哈佛大学113位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昆虫记》读后感这段时间,我读完了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读《昆虫记》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小蜘蛛怎样从卵袋里出来;胭脂虫的幼虫怎样过冬;食粪虫为什么能“长寿”;蜜蜂们怎样造房;蝗虫怎样孵化……我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动地开始阅读一本书——《昆虫记》,它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娓娓道来.法布尔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虫世

昆虫记 读后感600字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我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介绍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昆虫.下面就由我想大家讲一些昆虫记里面的内容.第一章讲的是爱昆虫的人,里面讲了一个小男孩以前非常喜欢昆虫.它讲了那个男孩的梦想,他的梦

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昆虫记》读后感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

昆虫记读后感600

《昆虫记》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颇有心得.《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大部分时间来观察昆虫,更写出了十卷观察后的感言,世界怎能不为之轰动?《昆虫记》不仅是一

急,【背起爸爸上学】读后感

《背起爸爸上学》读后感作者张凯一石娃是《背起爸爸上学》的主人公.与我们比起来,他是不幸的;与他的姐姐比起来,他是幸运的;他不愧是天之骄子,是上天把幸运眷顾他,因此他可以上学.而他的姐姐,同是天之骄子,

《新闻两则》读后感,初一上学期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像,

走路上学读后感 (不少于300字)

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面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的故事.瓦娃是一个7岁的僳僳族孩子,他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

六年级上学期第二课读后感

读《山雨》有感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六年三班陈宇指导教师宋丽来的突然——跟着湿润的山风,雨悄悄的来了.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山中的每一片叶子,每一块岩石,都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

背起爸爸去上学读后感

《背起爸爸上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片中记述了石娃和他父亲石大的父子深情.难忘片中石娃啃冻干的馍馍,难忘石娃站在领奖台上说的“我现在只想我姐姐……”,难忘片尾石娃背起父亲上学堂的一幕,但最令我难以忘

上学只要半小时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上学只要半小时》这篇文章,讲得是一位研究生去一所希望小学支教,他问学生们来学校多长时间,有一位女生说只要半小时,她来得时间最短,所以研究生决定要去她家家访.可是走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到,研究